Workflow
文博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与文物“对话”探究古人征服海洋的智慧 “数字+文博”助推“文博热”持续火爆
Yang Shi Wang· 2025-07-11 06:59
央视网消息: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在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犹说宝船来 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近日开展。620年前,郑和率领 船队开启了下西洋的第一次航行,也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传奇旅程。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央大厅,这艘能下水的大型福船以郑和宝船为原型,在甲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船舱的内部结构。来到船脚下,能直观地感 受到4层楼高的巍峨船身非常壮观。这一侧板没有进行封闭,用来给观众展示水密隔舱的精妙设计和船员舱室。船身的榫卯连接设计和中式船 帆的独特工艺,都尽显古人征服海洋的智慧。 福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吃水深利于深海远洋,是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核心船型。1405到1433年间,郑和先后7次奉皇命,率领一 支十五世纪全球最庞大的远洋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航迹最远抵达东非。展厅内,展出了百余件明初永宣时 期的珍贵文物。 展柜内是一整套明代贵族女性头面,当时郑和船队航线经过多个世界著名的宝石及贵金属产地,采买了大量像上面镶嵌的红蓝宝石、绿松石等 贵重宝石,极大地丰富了明代皇室的配饰造型。 除了采购其他国家的宝物,郑和船队还携带明代官窑瓷器等礼品赠予途经国家的王 ...
北京市朝阳区20万张文旅消费券明起免费领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7-04 01:10
本报讯(记者赵婷婷)昨日,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大会暨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启动仪式在昆泰嘉瑞文 化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推出四条"探馆线路",囊括中国科技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多 家博物馆,为暑期来京游客提供多样选择。 届时,蓝色港湾将变身"北京消夏文创妙会";合生汇以"集章经济"为切入点,联动50家博物馆打造限定 印章IP,引入顶流集章品牌形成文创消费新场景;侨福芳草地主打"文旅融合",通过国际化博物馆展陈 与在线旅游平台联动,构建"文化展示-旅游推介"的闭环体验;DT51会场创新"体育文博"概念,将AR科 技、体育博物馆与迪卡侬体验区有机结合,拓展文博体验新维度。 此外,朝阳区还以"博物馆进商圈"的跨界联动方式,为市民提供集文化体验、互动娱乐、消费购物于一 体的周末休闲新选择,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另外,朝阳区还整合博物馆、酒店、餐饮、演艺空间四类文 旅资源,在这个暑期为全国游客提供约80项优惠。7月5日开始,20万张朝阳文旅消费券可在北京新云南 皇冠假日酒店、蓝色港湾等场所免费领取。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目前朝阳区拥有90家博物馆,博物馆覆盖率已达每十万人2.6座,80%以 上免费开放,2024 ...
文博热催生新职业 文化价值正“变现”
文博产业是"高度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投入再大,最终要靠人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体验。 更为关键的是,新职业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生态。以前,文博机构多是"单打独斗"做展览;现在,博物馆 与科技公司、文创团队、高校联动成常态。某虚拟现实设计师团队既为故宫开发"数字文物库",又为地 方博物馆定制"元宇宙展厅";某文创策划师将三星堆金面具做成"国潮耳环",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 活。这种联动不仅创造了新职业,也让文化"活"得更彻底:当三维建模技术员把兵马俑"搬"进直播间, 当数字策展人用交互逻辑设计线上展览,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了时代的"新潮 流"。 当然,新职业的"热"也需"冷"思考。随着人才涌入,行业对专业度的要求更高--文创不能只是"文物复印 机",需要有现代审美;数字策展不能只是"线上搬家",需要交互逻辑;虚拟现实设计不能只是"炫 技",需要有文化内核。"懂技术更要懂文化"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是新职业的生命力所在:文化与技术 的深度融合。 从"看文物"到"玩文物",从"逛博物馆"到"买文创","文博热"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那些 新职业的从业者,正是这场"奔赴"的推动者--他们把历史 ...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8 06:19
一个专业的"红"体现的是社会的关注讨论热度,而"翻红"的偶然性往往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难以预测。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陈倚 新周刊 .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有就业前景的?曾经那些不被推荐的冷门专业毕业生,现在都过得怎么样?读到"翻红专业"又是什么样的体 验?我们与四位高校毕业生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文 | 陈倚 编辑 | 陆一鸣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封面来源 | 《追光的日子》剧照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可以查询,高考志愿填报也随之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而在热门与冷门的标签之外,总有一些专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翻红"。 十年前的冷门专业,十年后可能歪打正着成了新兴行业的"香饽饽";曾经被吐槽的"天坑专业",也可能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成" 天选专业";连续多 年"亮红牌"的专业(即"不建议报考"的专业,通常为人才供需失衡、市场就业空间较小,薪资待遇以及未来前景较差的专业),也可能因为具备考编优势 而持续吸引众多学子报考。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同的个体选择就像驶向不同方向的小船,或许带着几分模糊的方向感,但 ...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虎嗅APP· 2025-06-28 03:41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academic majors in China, highlighting how previously unpopular fields can become desirable due to changing societal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4][5]. Group 1: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Majors - Certain majors that were once considered "dead-end" or "trap" professions may gain popularity as industries evolve and new opportunities arise [4][5].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a major's value is often influenced by societal trend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predict which fields will thrive [4][5]. Group 2: Individual Experiences - The article features interviews with graduates from "revived majors," showcasing their educational and career paths as reflections of changing industry demands [5]. - For instance, a graduate who transitioned from economics to microelectronics found that the demand for chip engineers surged due to the rise of mobile internet and IoT technologies [13][14]. - Another graduate in archaeology noted a resurgence in interest in cultural heritage, leading to increased enrollment and job opportunities in the field [18][21]. Group 3: Industry Trends - The microelectronics industry experienced a boom from 2014 to 2020,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but is now facing oversupply as the market shifts towards software-driven innovations [13][14]. - The materials science sector has seen a growing demand due to the intersection with AI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with companies reporting profit increases of 10% to 30% annually [27][28]. - The legal profession is highlighted a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ith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opportunities concentrated among a small number of practitioners,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prospectiv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industry's dynamics [37].
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将开启
Guang Xi Ri Bao· 2025-06-27 02:24
6月26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7月3日至6日,2025中国—东盟图 书文化周(简称"CABF")将在广西南宁举办。本届图书文化周以"书启新章,阅见未来"为主题,旨在 更好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出版传承文明、文化促进共识, 实现交融相亲的共同心愿。 本届图书文化周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联合主办,活动主会场 设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B区2号馆,展场面积超万平方米,精心设置了14个主题展区,共六大特色板 块,涵盖主题出版、国际文化交流、精品图书展销、数字与网络文化、少儿与动漫互动以及生活与创意 市集等多个领域。全国150多家出版单位甄选3万余种100多万册优秀图书入场展销,发放百万惠民购书 卡,全方位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构建一个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除了丰富多彩的展区设置外,本届图书文化周还将举办9场重点活动和30余场特色活动。其中,"智 汇文博·链动未来"中国—东盟AI+文博主题对话会、图书馆馆际交流会、2025中国—东盟图书影响力报 告发布会等备受瞩目。 这些活动不仅深化了文博国际合作,推动了AI ...
新职业观察|编织历史与科技经纬 他们让文物在光影中“活”起来
Yang Shi Wang· 2025-06-23 21:58
在张莅坤眼中,文物的数字化呈现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各显神通、互相协作,而张莅坤则需要频繁地与各个团队反复沟通协 调。眼下,张莅坤的数字策展团队迎来一个关键节点,历经近1年的筹备,《坤舆万国全图》数字化项目将迎来初步验收。 检查VR设备,确认设备编号……张莅坤和团队成员不断确定着验收现场的各项细节。下午3点,一切准备就绪,验收专家们来到现场,戴上VR头显,开始 穿越时空,万国坤舆徐徐展开。上探九天、下游西洋、天外牵星、江海共生。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消失的世界第十大奇迹——大报恩寺塔复现眼前。 张莅坤是南京博物院的一名数字策展人,通过3D建模、激光扫描等手段给"老古董们"量身定制数字分身,把会"动"的全息投影搬进展厅,确保院内每件"数 字展品"都能完美亮相是张莅坤的日常工作。 张莅坤告诉记者,他大学所学专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网络技术工作,这些年随着"文博热"的兴起,博物馆对数字化人才有了新的 需求。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从一名技术员变成了博物馆数字化策展人。去年7月,南京博物院启动新的数字化项目,计划将宽1.92米、长3.8米的珍贵馆藏 《坤舆万国全图》进行数字化呈现, ...
文博日历丨《长安的荔枝》中的文博彩蛋,你发现了吗?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5 01:43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 正在热播 面对讲究的服装、化妆、道具 你是否"逐帧放大"进行了一番"考古" 今天咱们"从头到脚" 盘一盘剧中的文博彩蛋 唐代姐姐出门的 "头"等大事 十七娘出场即"拿捏" 气场全开又尽显风华 高耸又显发量的发髻很惹眼 她的这款"大头特效"造型 与莫高窟壁画中的《都督夫人礼佛图》 以及唐代的仕女俑发型颇为相似 如何画出十七娘的"同款"妆容? 推荐你看看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 △点击图片,七个步骤拥有"同款"妆容 而李善德的女儿"袖儿" 在发型的加持下愈显可爱 她的发型叫双垂髻 是唐代小女孩儿们的经典造型 相关文物可参看 曾经红极一时的"唐朝胖妹" 男士穿搭 "暗纹"涌动 剧中何有光的"坎肩"造型 洒脱、松弛 走在了唐"潮"前端 你以为他的衣服就是个简单纯色 放大看"暗纹"涌动 △左下图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对鹿纹锦,右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联珠鹿纹锦 根据纹饰内容,我们可以叫它联珠对鹿纹 外圈是环形串珠的联珠纹 环形内部则是对鹿纹 这样的联珠团窠纹样叫"陵阳公样" 《文博日历》此前也介绍过 唐代这种最为知名的"老花"样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朱红地联珠对马纹锦和剧中人物服饰纹样对比 ...
2025明文化论坛在京开幕 明十三陵中的景陵将于今年年底开放
Xin Jing Bao· 2025-06-14 13:19
6月14日,"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2025明文化论坛在北京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开幕。自2022年起, 明文化论坛已举办四届,今年论坛还实现了明朝五陵的聚首,开启了明代皇陵联动保护新篇章。此外, 新京报记者从论坛获悉,今年年底,明十三陵中的景陵将实现对外开放,同时,昌平区还将打造明文化 文博旅综合体项目,使其成为首都西北部世界遗产特色文博旅商圈。 明朝五陵首次实现联动 6月14日,"启幕三叠鼓"声中,2025明文化论坛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 展览组成,明朝五陵也在论坛上实现开创性首次联动。 论坛上,来自江苏盱眙明祖陵、安徽凤阳明皇陵、江苏南京明孝陵、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湖北钟祥明显 陵的管理机构代表完成了首次历史性聚首。五大明朝皇陵管理机构的代表现场分享了各明皇陵的主要特 点和在遗产活化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其中,江苏盱眙明祖陵代表现场表示,近年来,明祖陵文管中心积 极探索创新文物本体保护方法与展示提升,已成功申报"明祖陵神道石刻修缮""明祖陵保护与展示"项 目,同时,还在利用自身历史文化特质,打造太子祭陵表演、非遗进祖陵等活动,提升文化品牌影响 力。 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
文博游何以圈粉年轻一代
He Nan Ri Bao· 2025-06-10 06:15
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博游要想持续圈粉年轻人,还需博物馆与时俱进,开发更多审美在线的文创产品, 融入更多科技元素,设置更精细合理的预约方式。如此,更多的"馆中好物"才能不断走进年轻人的视 野。 【责任编辑:杨鑫宇 编辑:王钟的】 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避暑纳凉,这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的最初目的,而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的背后是 对传统文化的深深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图景、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 起源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文 化自信的底气更足。在物质充裕时代成长的年轻人,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他们愿意为文创产品"氪 金"。从3D复原秦墓主人头像,到汉服旅拍、沉浸式夜游,中国年轻人正以全新的方式拥抱古老文明。 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打 动人心的文创产品,"高冷"的博物馆主动下凡与年轻人同频,不仅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 还让游客把"文物"穿在身上、吃进嘴里、带回家去,花样迭出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融入 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巩义博物馆镇墓兽因为撞脸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