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
Search documents
烂梗包围小学生
Jing Ji Guan Cha Wang· 2025-11-07 09:2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任晓宁 钱玉娟 黑板上写了两排字,左侧是"那咋了",右侧是"又能怎"。台下的小学生看到后,立刻兴奋了。他们没想到,自己平时爱说的词,能被老师当作班会主题,进 行全班大讨论。 这是今年7月底,河南商丘一所小学二年级教室里发生的场景。班会由二年级老师阿翔发起,她的初衷是,让孩子们知道,有些词语不能乱讲,否则会伤 人。 阿翔举办这场班会,缘自一名小学生的告状。一名二年级女生,帮前排男生捡起地上的本子,男生不仅不说谢谢,反而说了句"那咋了,本子掉地上了又能 怎"。 女生没听懂这几个词,但下意识觉得不是好词,于是找到老师。一开始,阿翔没当回事。当天,另外几名女生也找她告状,说班里很多同学在说这种词,她 们觉得不好。 阿翔去班里调查,几名男生见老师主动询问,非常激动,一边喊着"那咋了""又能怎",一边在教室内奔跑。"说烂梗的直接危害不算大,但容易让孩子们养 成对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上进心和羞耻心的心理。"阿翔说,这是她决定针对网络烂梗办一场班会的原因。 网络烂梗泛指那些由于过度使用而显得乏味,没有内涵和品味的网络表达方式。除了那咋了、又能怎,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烂梗还包括:包的、666、受 着、演都不演了 ...
被网络烂梗包围的小学生
经济观察报· 2025-11-06 11:56
经济观察报记者随机询问北京、山西、重庆、广东、浙江等地 的小学生及家长,热衷烂梗的小学生非常多,并且流行的烂梗 很统一,有全国流行的趋势。 作者: 任晓宁 钱玉娟 封图:视觉中国 黑板上写了两排字,左侧是"那咋了",右侧是"又能怎"。台下的小学生看到后,立刻兴奋了。他们 没想到,自己平时爱说的词,能被老师当作班会主题,进行全班大讨论。 这是今年7月底,河南商丘一所小学二年级教室里发生的场景。班会由二年级老师阿翔发起,她的 初衷是,让孩子们知道,有些词语不能乱讲,否则会伤人。 阿翔举办这场班会,缘自一名小学生的告状。一名二年级女生,帮前排男生捡起地上的本子,男生 不仅不说谢谢,反而说了句"那咋了,本子掉地上了又能怎"。 女生没听懂这几个词,但下意识觉得不是好词,于是找到老师。一开始,阿翔没当回事。当天,另 外几名女生也找她告状,说班里很多同学在说这种词,她们觉得不好。 阿翔去班里调查,几名男生见老师主动询问,非常激动,一边喊着"那咋了""又能怎",一边在教室 内奔跑。"说烂梗的直接危害不算大,但容易让孩子们养成对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上进心和羞耻心 的心理。"阿翔说,这是她决定针对网络烂梗办一场班会的原因。 网络烂 ...
拥抱现实社交 超越网络“烂梗”之困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5-09 03:15
为什么网络"烂梗"能够在青少年之间流行?有批评者指出,青少年一方面对"网梗"的好坏缺乏辨识能 力,会无意识地扩散原产于成人世界的庸俗、暴力、歧视和冒犯元素;另一方面,他们误将挪用拼贴视 为创意,不分场合地滥用"网梗",成年人与之沟通,难免感到"支离破碎"。 不过,无论是数字技术的普及还是低质信息的泛滥,都难以从根源处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量青少年 的语言表达主动拥抱了庸俗化和碎片化?为什么他们不能迈向相反的方向,被细腻、深刻、复杂的语言 文化所吸引? 课后玩伴之间的奔跑玩闹,独自购物时与商店老板的闲谈,社区邻里之间的寒暄问候……这些真实的社 会互动,曾经为"网生一代"之前的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学习经验。然而,对如今的孩子来说,这 些实体性交往渠道却逐渐萎缩,孩子们被统统"打包"于电子产品的冰冷外壳之中。这种原子化的趋势正 在加深,而作为"网络原住民",年轻一代对这些变化的接受只会更加彻底。 未成年人只有自愿投身于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空间,才能产生对细腻、深刻、规范的语言表达的需求。 网络"烂梗"之所以会泛滥,是因为它们足以满足青少年的即时性社交需要。这一社交策略与当今互联网 遵循的"流量逻辑"一脉相承: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