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雄主义
icon
Search documents
张巍谈古典精神与当下生活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9 01:55
张巍(章静绘)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古典学教授张巍先生专注于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思想史、西方古典在中国的传播的研究,著有《希腊古风诗教考论》《西方古 典学研究入门》等。在最近出版的《古典的别择》一书中,他将目光投向几位对"古典精神"情有独钟的独行者:他们没有沿着"正统"的轨道前 行,而是另辟蹊径,探索更贴近古典本质的道路。在接受《上海书评》的专访时,张巍阐释了他所理解的古典精神,并谈到了这种精神之于当下 生活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追寻它。 《古典的别择》,张巍著,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236页,52.00元 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您给这本书取名为《古典的别择》,您所理解的"古典"是什么样的,要从中"别择"出什么? 张巍:关于"古典"是什么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而对"古典的别择",可以说是在今天重新选择古典精神。具体而 言,既是对我们看待西方的文化视角做出选择,也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态度做出选择。 先来谈西方视角。一方面,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很多阶段,都盛行古典已经"死去"的观点。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比如我在书中特别强调的十 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以及上 ...
松立刘老庄——踏访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Xin Hua She· 2025-06-23 08:53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洒落在几页泛黄的家书上,戴着老花镜的李爱云缓缓指读着竖列其上的字句。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读到这句话时,她叹了口气:"这是大哥的愿望,可 惜他没能实现。" 82年前哥哥李云鹏经历的那场血战,早已在李爱云的脑海中凝固成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是时年18岁的她第一次"看望"牺牲于此地的大哥李云鹏。 1969年,李爱云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第一生产队。她白天积极参加劳动,闲暇时会到烈士陵园守陵, 擦擦墓碑,同长眠于此的"哥哥们"说说话……"像和亲人们在一起,没感到过害怕,也没感到过苦,反 而觉得守陵很有意义。"李爱云至今还是这种感觉。"我还要继续守下去,还要把八十二烈士的故事讲给 更多人听……" 82年来,因那场被朱德同志誉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的战斗,刘老庄始终与一支英雄的 连队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镌刻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大门的挽联,无声诉说着4连的光荣连史。 步入陵园,82棵青松高耸,仿佛当年82名顶天立地的铁血战士。主路中央的尽头,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巍 然矗立;主路左侧是八十二烈士纪念馆, ...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日前公布。细心的网友发现,和其他获奖者相比,其中的两位没有照片,只有胸 前的五星红旗。 这两位,一位来自国家安全部,一位来自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二人共同点就是长期坚守在隐蔽战线。从反间防谍 斗争,到缉毒侦查一线,他们亲历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不能公布照片,还 需"隐姓埋名",但胸前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正如网友所言,"我不知道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英雄"。 最近,有这样一条视频火爆出圈。当Z8803次列车穿行"世界屋脊"时,乘客本想拍摄高山,却在下一秒发现了"更高的 山"——那些常年驻守在青藏铁路线的护路队员,每当列车驶过,都会庄重地抬手敬礼,"天路"之上的守护者格外令人动 容。正如《祖国不会忘记》所唱:"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 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岁月或许能改变山河的模样,但英雄本色铸就的丰碑,永远不会黯淡。 我们致敬英雄,更关键的是汲取先锋精神,成就更好的自我。此时此刻的你我,或许也常吐槽身上的"班味儿",也常 抱怨题目和任务"难出天际",但静下心来,依然努力努力再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