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解读
Search documents
月自何处明(大地风华)
Ren Min Ri Bao· 2025-10-05 21:52
从李白的生平经历看,我认为这首诗不大可能是在长安写的。关于它的创作地,有安陆、广水、扬州等 说。更能激发我们兴趣的,是更具体的"在哪赏月"的疑问。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这首诗有两字 不同:床前看(不是"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不是"明")月,低头思故乡。问题来了,是 在床前"看"月,还是月光洒到床前?诗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是城市还是乡村?因为这关键信息的差 别,有了多种多样的解读。床,可能是卧具(和今天一样)、坐具,也可能是井床(那就是在室外 了)。有人甚至觉得,唐朝的民屋幽暗低矮,床前根本就不可能洒满月光。 也许,诗意不能太当真。事实上,人们现在不那么在乎"看见"中的诗意了。半夜醒来,在旅馆电 视"前"看见月光,甚至在电视"里"看见月亮,有差别吗?即使在室外,偶然抬头,往往也是把手机转向 月亮,那其实是手机看见了月亮,而且比你看得更"清楚",拍到放大很多倍的月亮,方便在朋友圈分 享。小时候,我举起望远镜看月亮的细节,那令我"啊"出声的美妙光景并不能永存。也许正是那一刻转 瞬即逝,才会让人目不转睛盯着它看。现在,再高清的月亮图片,恐怕也只能赢得你的一瞥,然后你就 转头去看其他各式各样的"月亮"了 ...
文学有什么用?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21 13:58
(原标题:文学有什么用?) "文学有什么用?""诗歌有什么用?"这些年,这两个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被人提起。它似乎变成了一个老 生常谈的问题,但古语有言,"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读黄晓丹的《九诗心》,便隐隐有这样 的体会。她的回答里,有柔软,有坚定,有向往,真情弥漫于书的字里行间。 《九诗心》 黄晓丹 | 著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年 11 月 当作者拿起笔,有时候就意味着回答。而我相信,我的感受也不是来自我的一厢情愿,这确实是江南大 学人文学院黄晓丹老师所时常面对的问题。问题揪住了她,她不得不回答,于是她回答了。 在《九诗心》的序里,黄晓丹回忆起自己10年前在温哥华求教于叶嘉莹先生的经历。她感慨于先生的很 多学生都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艺术家、工程师、律师、金融从业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妇、 正在攻读学位的理工科学生。……近年来,我也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的读者,他们意识到自己亲身触及与 古代诗人类似的生命问题,因而对古典诗歌产生了亲近的愿望。" 很可能就是这些读者以及她学校的学生,使得黄晓丹更密集地思考:"文学应如何回应历史和现实中的 真实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和启发性的答案?"这个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