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4D标注就业小班课

Search documents
最近才明白,智能驾驶量产的核心不止是模型算法。。。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8 12:45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自动驾驶之心 "公众号 戳我-> 领取 自动驾驶近15个 方向 学习 路线 千万级4D标注方案应该怎么做? 最近有幸和很多业内的小伙伴交流,大家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 模型算法只是智驾能力从0到10的关键,却不是从10到100的核心。未来是海量自动标注数据的时代! 智能驾驶的量产开发已经到了深水区,各家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做量产落地。其中泛化的核心关键便是如何高效&高质量的获取4D数据自动标注。一方面人工精标 周期长、成本贵,对于量产泛化的关键周期是非常大的阻力,因此高质量的4D自动标注是业内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3D动态目标、OCC、静态标注还是端到端标 注。 相比于车端的感知算法,自动标注系统更像是一个不同模块组成的系统, 充分利用离线的算力和时序信息,才能得到更好的感知结果, 实际落地的时候,对于工程师 的能力要求上了一个档次,想要把这些大模型大系统玩转的好和高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自从端到端和大语言LLM横空出世以来,大规模无监督的预训练 + 高质量数据集做具体任务的微调, 可能也会成为量产感知算法下一阶段需要发力的方向。同时数 据的联合标注也是当下各家训练模型的实际刚需, ...
当下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重建还有哪些应用?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9 08:19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自动驾驶之心 "公众号 戳我-> 领取 自动驾驶近15个 方向 学习 路线 4D标注之静态元素 这些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下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重建还有哪些应用? 起因是身边做SLAM的小伙伴抱怨现在工作都找不到,SLAM的职业发展空间正在逐渐缩小。而且当下自动驾驶所需要的重建也在向前发展,不再是SLAM相关的技术 栈了。。。 回到问题本身,重建当下在4D标注 - 静态元素上的应用还是很广的,当然核心技术不再局限在SLAM上。车道线及静态障碍物标注,还是强依赖在重建图上标注的~2D 空间标注,每个时间戳下都需要再图像上进行标注,模型做语义分割+深度预测,这种方式耗时费力,实时上,只需要重建出3D静态场景,在重建3D场景中静态元素 只需标注一次。 重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输入:根据lidar或者多个周视摄像头重建得到的3D重建图 输出:矢量车道线及类别,单条车道线用多个有序点表示组成折线,例如一条车道线为(N,3),其中N为车道线点的数量,3为xyz空间坐标值 获取地面重建图2D(BEV+高度)车道线和地面标识; 重建静态点云 3D(静态障碍物)。 在梳理下重建的整体流程,这里面涉及 ...
数据闭环的核心 - 静态元素自动标注方案分享(车道线及静态障碍物)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6 13:33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自动驾驶之心 "公众号 戳我-> 领取 自动驾驶近15个 方向 学习 路线 4D标注之静态元素 自轻图方案成为业内共识以来,业内很多公司都在铺开人力推进轻图算法量产。从整个算法落地的流程上看,首先需要依赖一定的标注数据训练模型,推进云端模型 训练进而生产自动化轻图数据,进而在反哺车端模型更新,通过迭代的方式泛化车端模型。车端模型一般是时序6v输入的,只能感知局部区域,而云端模型需要做全 场景的静态元素标注。 首先我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传统2D图像静态元素标注有什么缺陷? 以往2D空间标注,需要每个时间戳下都需要再图像上进行标注,模型做语义分割+深度预测。这样非常耗时费力,需要大量的重复工作。实际上我们只需要重建出3D 静态场景,在重建3D场景中静态元素只需标注一次。 基于此,业内开始重视基于重建图或者说3D场景的静态元素标注。 现有的方法,会先将3D场景转换为BEV视图,这样不会损失路面上的静态元素信息,但是整个BEV视图非常大,不适合模型直接训练使用。因此实际中会根据自车位 姿滑动窗口截取局部地面重建图,再去训练云端的自动标注大模型,这是和车端模型最大的区别。总结来说,云端的pipe ...
为什么做不好4D自动标注,就做不好智驾量产?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5 09:48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自动驾驶之心 "公众号 戳我-> 领取 自动驾驶近15个 方向 学习 路线 千万级4D标注方案应该怎么做? 智能驾驶算法的开发已经到了深水区,各家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做量产落地。其中一块最关键的就是如何高效的完成4D数据自动标注。一方面人工精标周期长、成 本贵,对于量产泛化的关键周期是非常大的阻力,因此高质量的4D自动标注是业内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3D动态目标、OCC、静态标注还是端到端标注。 相比于车端的感知算法,自动标注系统更像是一个不同模块组成的系统, 充分利用离线的算力和时序信息,才能得到更好的感知结果, 实际落地的时候,对于工程师 的能力要求上了一个档次,想要把这些大模型大系统玩转的好和高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自从端到端和大语言LLM横空出世以来,大规模无监督的预训练 + 高质量数据集做具体任务的微调, 可能也会成为量产感知算法下一阶段需要发力的方向。同时数 据的联合标注也是当下各家训练模型的实际刚需,以往分开标注的范式不再适合智能驾驶的算法发展需求。今天自动驾驶之心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4D数据的标注流 程: 最复杂的当属动态障碍物的自动标注,涉及四个大的模块: 而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