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产

Search documents
学习手记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Xin Hua She· 2025-06-14 07:29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手记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首设"文化遗产日",到2017年起调 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在保护传承中辉光日 新。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留下来的这些瑰 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19年前的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进行了一场系统 调研,主题正是"文化遗产保护"。 那一日,在先后考察了杭州南宋御街遗址、浙江省博物馆、杭州文澜阁修缮工程,并参观工艺美术大师 和民间收藏珍品展览后,习近平同志表示:"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凸显出 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 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 文化和自然遗产,浓缩着中华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珍贵成果。赓续民族的历史文脉,涵养民族的永续 发展 ...
斑驳的城墙、古老的建筑“诉说”新故事 “见证”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Yang Shi Wang· 2025-06-13 08:16
央视网消息: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场城市设在湖南长沙,将发布一系列文 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经典案例。 走进老司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斑驳的城墙、古老的建筑遗址见证着曾经作为土司王城的辉煌。游客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古 驿道漫步,参观祖师殿、彭氏宗祠等古建筑,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游客王荟表示,有很多石头以及城墙,还有很多水渠,看到这些东西,能想象到当年的土司王朝是多么的宏大,在这里她也感受到 了浓厚的历史感与时代感。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作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是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更是民族文化交流与 融合的"见证者"。 CCTV 2 CCTV com 则才 丝条 下一次上一回 ARREAL 217 (St CCTV 2 CTV Port 17 CCTV EV 坝7 (a) and 1 老司城遗址核心区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等多个功能区域。目前,已出土包括石器、陶器、 瓷器、金属器等上万件文物,为研究古代土司制度和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老司城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向世芹介绍,这 ...
江流文脉 城聚烟火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6-13 00:43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蔚为大观。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江雾,江汉关钟声敲响,早点摊炊烟袅袅,长江轮渡的汽笛声、汉剧票友的悠长唱腔与博物馆沉睡千年的文物一 起,开启武汉这座被长江环抱城市的新一天……三千年的文明记忆从未远去,它们化作生活的烟火,流淌在武汉人的一日三餐、一言一行 中。 汉腔韵味 长江水泡出的温柔 清晨的武汉街头,一声声邻里间"过早了冇?"的问候,混着芝麻酱的香气飘进楼道。这声调,和三百年前汉口码头上喊"起锚开船"的 船工没什么两样。最近几年,武汉话总在不经意间火出圈。央视元宵晚会上,《汉阳门花园》唱哭亿万观众;文创"蒜鸟"上市就被抢空。 武汉话就像长江水,表面粗犷奔涌,细品却带着绵长的回甘,它的底色里藏着长江水泡出的温柔。 评书大师何祚欢最懂这份温柔。他用地道的汉腔讲市井故事,那些"肉酡"的尾音,像极了汉剧里的拖腔。他说:"武汉话讲究抑扬顿 挫,说好了跟唱小曲似的。"确实,在武昌老巷里,街坊们聊天的调子总带着韵律。这种独特的语音韵律,是长江送给武汉的礼物——江水 把上游的蜀语、下游的江淮官话,还有本地的楚语,统统泡在一处,酿出了独特的"汉 ...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守真守艺 器象新章
He Nan Ri Bao· 2025-06-10 23:54
核心提示 走进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孙清娃探铲厂,1989年出生的孙银莹正抡着铁锤,火花飞溅中,一把洛阳铲逐渐成 型。工作时,飞溅的火星和淬火带来的蒸汽都需要警惕,煤灰还会钻进头发、鼻孔。没有女孩不爱美,但在 孙银莹眼中,穿着工装专注挥锤的身影,"也是一种美"。 作为家族洛阳铲锻造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孙银莹打破了此前四代皆为男性的传统,守护着这项河南省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孙银莹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勘探工作,白天她在一线使用洛阳铲,将最直接的应用 需求反馈给自家车间的生产环节,"双重身份"让孙家生产的洛阳铲更精准地服务于现代考古实践。 锻造一把合格的洛阳铲绝非易事。它由铲头、配重、铲杆、护丝帽组成,铲杆可分节连接,可探至地下十几 米深处。洛阳铲的锻造工序繁复,需经历锻打、剪边、磨刃、烧制、成型、淬火等近二十道关卡。其中,决 孙银莹正在仔细查看铲子的弧度。 定铲子核心弧度与性能的"捏窍"环节,全凭匠人指尖的感觉与多年积累的经验。"心中有图纸,眼中有样子。 没有固定参数,每一把铲子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孙银莹说。 今年的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史见证。 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