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icon
Search documents
视频画报|携手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Xin Hua She· 2025-06-14 12:27
05:08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 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两年前,峰会结束后,元首们共同种下六棵石榴树,象征中国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寄托对中国-中亚 关系美好未来的期待。如今,石榴花又开,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如约而至,将推动六国迈向中国-中 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 策划:倪四义 赖向东 魏建华 统筹:孙浩 郑开君 毕晓洋 王璐 编导:淡然 周欣 王沛 朱瑞卿 摄影:王建华 谢环驰 黄敬文 李响 庞兴雷 申宏 丁林 饶爱民 丁海涛 翟健岚 李涛 姚大伟 岳月伟 刘彬 殷 博古 燕雁 邢广利 视频:赵宇 张继业 张爽 李奥 孟菁 孙正好 梁爱平 张博文 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 机和旺盛活力。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举行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各 方提议将中国-中亚机制升格至元首层级。 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同出席峰会的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决 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 ...
推动中国-中亚航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中亚各界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Xin Hua She· 2025-06-14 09:27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 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中亚五国各界人士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理念与主张, 期盼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领导人一道,进一步提升中国-中亚机制合作水平,携手构建更加紧 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航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在两年前的首届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 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对此记忆 犹新。他说,相信第二届峰会将成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期待 习近平主席此行推动中亚国家与中国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共识。 "中国-中亚峰会开启区域合作黄金时代。"塔吉克斯坦阿维斯塔通讯社说,两年来中国与中亚五 国以远见卓识和务实行动,共同勾勒出互利共赢合作的绚丽图景,在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峰会 更蕴含着六国深化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愿景。 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专家俱乐部主席布拉特·苏丹诺夫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亚五国与 中国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团结协 ...
心相近丨“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中国中亚共筑友好合作的青春纽带
Xin Hua Wang· 2025-06-14 03:02
Group 1 - The core idea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youth in fostering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ighlighting initiatives that support youth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xchange [1][2][3] - The establishment of "Luban Workshops" in Central Asia is a significant initiative aimed at provid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enhancing technical skills among local youth,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7][8][9] Group 2 -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among Central Asian youth reflects a growing cultural connection and the perceived value of Chinese language skills for future opportunities [6] -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Central Asi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s resulted in the training of over 2,000 Central Asian students in various fields, showcasing the depth of educational exchan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