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固态电池致命难题迎来突破!
据新华社和央视新闻5月21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阳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原位透射电镜 技术在纳米尺度首次揭开了固态电池突发短路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成果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 JACS)上。 JACS网站截图 在王春阳及国际团队的研究中,科研人员用原位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这些内部缺陷诱导的锂金属析出和互连形成的电子通路直接导致了固态电池的短 路,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软短路和硬短路。 "锂离子在电场驱动下迁移时,这些缺陷处的电场畸变会导致局部电流密度激增,迫使锂金属以纳米级'树根'形态沿缺陷生长,形成瞬间导电通路, 即'软短路'。随着软短路的高频发生和短路电流增加,固态电解质会逐步形成记忆性导电通道,最终引发不可逆的'硬短路'。"某头部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 王强(化名)在研究了王春阳团队的论文后,对记者解释了这一短路机理。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利用具有机械柔性且电子绝缘的三维聚合物网络,发展了"刚柔并济"的无机-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有效抑制了固态电解质 内部的锂金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