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红医生
icon
Search documents
医疗健康科普别被网红医生带偏了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7-08 03:30
医疗健康科普别被"网红医生"带偏了。"网红医生"不能违背媒介伦理和医疗伦理。医护人员不能沦 为收割流量的"工具人"。要压实各方责任,首先,医生自身就要爱惜自身的医生形象,要遵循医疗伦 理,对造假团队提供的摆拍、伪科普等剧本要懂得说不。另外,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的管 理,让医生为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避免医护人员有违规直播带货、摆拍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最 后,网络平台则要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要对问题视频、"病态"流量说不。网红孵化机构也要避免走 虚假摆拍的捷径。网友更要增强防范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健康素养,对虚假摆拍、伪科普说不。监管 部门则要加强对虚假摆拍、伪科普的监管力度,对造谣、传谣造成严重影响者,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治。 "网红医生"不能靠伪科普博流量,不能沦为"流量病"的"患者",而应成为医疗健康科普的"燃灯 者"。"网红医生"个人、网红孵化机构、网络平台等都别迷失于流量之中,陷入"流量泥潭"难以自拔。 无底线摆拍、伪科普都是影响网络内容产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网络内容产业,优质内容是王道,正确 的三观、真实性则是根基。要好好治治"网红医生"这样的"流量病",有堵还要有疏,还要通过引导、激 励、 ...
别轻信“网红医生”,但不等于全面否定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7-06 10:36
这次提醒击中互联网医疗科普的一大痛点。当前不少"网红医生"靠实力出圈,很受网民喜爱,但也 有一些"网红医生"在科普外衣的掩护下,以"专家坐诊"名义导流患者,或者替机构兜售高价药品。部 分"网红医生"走红并非靠自己的实力,而是靠背后团队打造,医生很少甚至完全不参与视频制作和账号 管理,而是任人摆布、默认造假,把患者的信任和医院给予的职称当成了赚钱的筹码。这类行为既违法 违规,又将患者生命健康置于危险的境地。 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4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 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 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 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发言人提醒 公众,不要轻信"网红医生"。 "网红医生"乱象值得警惕,但也要看到这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已废止的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明 确,"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医生的义务。新修订的医师法第二十三条,则将上述条款改为"对患者及 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对象 ...
科研不端频现,涉及知名三甲医院!医生不发论文发“抖音”可以吗?
Di Yi Cai Jing· 2025-06-17 10:18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第二批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通报。在最新通报的21起案例中,多例 涉及"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且均发生在医院或医学院校,包括知名大型三甲医院医师。 多位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医院里科研做得好、又会看病的医生凤毛麟角。近年来,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将 科普作为考核指标,为基层医生提供晋升通道,以打破"唯论文论"的困境。 例如,某知名高校附属医院一位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燕某某被通报论文存在买卖实验研究数据问题,并将该论文列入基金项 目申请书。据第一财经记者查询,该名医生擅长腔镜微创手术,其论文涉及对一种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研究。 这并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通报科研不端行为。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近年来,该机构每年都会处 理一批学术不端行为,而医院也是大量"问题论文"的重灾区。 专家还表示,这些"问题论文"通常涉及数据造假,或者论文代写。在杂志审稿环节又不够严谨、规范,也可能是期刊创收 导致审稿流于形式。 据网络统计,中国医生群体每年发表的论文高达数十万,但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论文极少,这造成了国家科研经费的损 失。 多位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告诉第一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