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Search documents
|晒书客·获月之书|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3 06:59
让·鲁什是活跃于上世纪的一位法国人类学家。一战结束后,欧人拍摄的表现非洲的电影渐多,鲁什对 此很有看法,认为这些作品,大多都以观光猎奇的眼光来看非洲人与景物,除了显现白人的优越感外, 别无所长。 (原标题:|晒书客·获月之书|) 《我的文学奖》 (奥)托马斯·伯恩哈德/著 马文韬/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1月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说他拒绝过十个文学奖项,并专门写了《我的文学奖》一书,谈自己同众 多文学奖的因缘交道。但是,在他的其他小说,例如《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中,他也经常提到这些事。 伯恩哈德的书里总是贯穿着一股暴躁情绪。他无情地嘲讽那些发给他文学奖的人——那些官员,他说, 部长讲话时"没有一句话能准确无误地说到底……对文化艺术他绝对一窍不通。"讲话结束后,伯恩哈德 自己上台发言,讲话的内容"涉及的是死亡及其拥有的巨大力量、尘世上的一切如何可笑、世人终有一 死的人生,以及一个国家毫无价值的存在。"之后活动散场,部长走时后面跟着好几个人,这些人都"有 求于他"。 奥地利作家素以脾气大著称,伯恩哈德更是其中的代表。他不仅骂官员,骂政府,骂国家,还骂国民, 说国民自从一战之后起就浑浑噩噩,乃至助 ...
凝视的革命:《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艺术史坐标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9 06:02
(原标题:凝视的革命:《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艺术史坐标) 在荷兰代尔夫特的黄金时代余晖中,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如同一颗嵌入 艺术史长河的神秘珍珠,其微光穿透三个半世纪,持续改写着人类对肖像画的认知范式。这幅看似日常 的少女肖像,实则是 17 世纪荷兰艺术转型的缩影,承载着从宗教神坛到世俗人间的视觉革命,在巴洛 克的戏剧性与启蒙时代的理性化之间,开辟了一条凝视的新维度。 维米尔工作室遗留的透镜、暗箱装置残片,揭示了他作为 "光影工程师" 的探索。画中光线从左侧斜切 而入,在少女右脸颊形成精确的明暗交界线,这种光影分布遵循光学定律,与卡拉瓦乔的戏剧性明暗对 照法不同,更趋近自然主义的视觉真实。X 射线扫描显示,维米尔在打底稿时使用了暗箱投影技术,少 女鼻梁的阴影角度与暗箱成像的几何计算高度吻合。色彩层面,他构建了精密的视觉色谱:头巾的群青 与珍珠的金属反光形成互补关系,颈部肉色中调入极细的群青颗粒,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微妙冷调 —— 这种对光影与色彩的细腻处理,体现了 17 世纪科学革命在艺术领域的回响。 少女侧转的头颅与回眸的眼神,构成艺术史上罕见的凝视对峙。在传统肖像画中,被画者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