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 Out

Search documents
创新药审批“超高速时代”,如何告别“割青苗式”投资?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7-10 09:3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实现了从模仿追随到创新突破的跨越式发展,这条道路上凝聚了无数从业者 的智慧与心血。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政策影响的持续渗透、资本周期的波动与全球化竞争的交织,将行业推向 了转型攻坚的关键路口。 在此背景下,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21世纪资本研究院与21世纪新健康研 究院提供智库支持,东方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共同支持的"穿 越周期,重塑价值"创新药行业闭门会,于2025年7月9日顺利召开。 会上,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致同咨询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指 出,2025年,国内创新药审批进入"超高速时代":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审批数量已逼近2023年全 年,8.8个月的审批均速比肩FDA(7.9个月),标志着中国从"跟跑者"的角色转变,正向成为全球创新 药上市的双极引擎之一迈进。 "中国企业被认为拥有FIC管线的赛道达到了22%,中国目前已经是仅次于美国(38%)的优质创新药管 线策源地。"董慧慧强调。 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现实。根据东吴证券披露的数据,20 ...
一文读懂:创新药投资常见的洋词汇
Sou Hu Cai Jing· 2025-07-03 01:46
港股创新药相关指数备受关注,阶段收益亮眼,成为2025年上半年最靓的仔。 2025年,调整三、四年之久的板块——国产创新药,在出海业务加持下,迎来DeepSeek时刻。 既然登上了全球竞争舞台,那么国产创新药的发展和投资,当然就离不开这些洋词汇: 国产创新药BD收入放量,License-out授权交易金额创新高,试水New-Co合作模式,在ASCO国际会议大放异彩,ADC前沿项目完成FIC突破,加速进入 NDA审批环节…… 这些洋词汇分别意味着什么?我们分门别类,一次性梳理明白。 创新药出海 01 什么BD交易?License-out又是什么? BD(Business Development),也就是商务拓展; License-out,也就是"对外授权",属于BD交易的一种重要形式。 "License-out"出海授权模式:国产创新药为了分摊风险和补充现金流,以合作分工的商业模式,把海外的权益用首付款、里程碑、销售分成的方式授权给 跨国药企,在各个阶段获得分成收入。 这种模式在近年来的全球医药市场中逐渐兴起,尤其是在中国创新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相比授权给MNC(Multi National Company指 ...
高盛:中国CDMO第二季度订单发展势头延续;医疗科技与服务板块更有可能在 2025 年下半年复苏
Goldman Sachs· 2025-07-02 03:15
1 July 2025 | 3:48PM HKT China Healthcare Service & Devices CDMO 2Q order momentum continued; recovery for Medtech & Services more likely in 2H25 We hosted 54 China Healthcare companies in-person in Hong Kong (June 24-27), among which were CDMO/CRO (e.g., WuXi AppTec, Asymchem, Pharmaron, WuXi XDC, Tigermed, Genscript, Bora Pharma), MedTech (Weigao, AK Medical, Kangji, Angelalign, Jiangsu Yuyue, and Lepu), and Service names (Hygiea, Gushengtang, Jinxin, Aier). CRO/CDMO: Momentum continues; investor focus on ...
从盈利37亿元到亏损5.3亿元,百利天恒的“一次性收入”游戏还能玩多久
Hua Xia Shi Bao· 2025-06-30 11:19
近期一直在寻求再融资的百利天恒,曾因百时美施贵宝(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将归母净利润从亏损 7.8亿元拉至盈利37亿元,同比激增580%。这一"非常态"增长却被市场质疑——8亿美元收入是否应计入经常性 损益? 争议未消,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暴跌98.77%至6700万元,净利润亏损5.31亿元。这场"悬崖式"业绩波动, 暴露出依赖一次性收入的盈利模式之脆弱:当"非经常性"成为"救命稻草",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不可持续收入"惹争议 2024年,百利天恒(688506)因将百时美施贵宝(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计入经常性损益,实现归母净 利润从亏损7.8亿元飙升至盈利37亿元,同比增幅达580%。公司辩称该收入属于"正常经营活动",依据是知识产 权授权业务的可持续性及创新药企的常规变现模式。 然而,这一操作被市场质疑违背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核心认定原则——"性质特殊和偶发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 员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财务角度来看,百利天恒2024年一季度因BMS的8亿美元首付款实现的营 收激增和净利润扭亏为盈的情况并不符合医药企业正常的经营逻辑。这种依赖一次性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持 ...
创新药板块迎来热潮,中欧基金葛兰的时代来了
Sou Hu Cai Jing· 2025-06-25 08:17
以2024年License-out交易排名来看,恒瑞、航望、礼新交易总额超30亿美元,恒瑞利润增长主要依赖出 海授权(BD)。百利天恒凭借百时美施贵宝8亿美元首付款实现盈利,尽管后续盈利能力存疑,但资本 市场仍给予较高定价,市值升至1353亿。康方、信达、石药等热门公司手握BD大单或有BD预期,恒瑞 一季度高增长便得益于卖授权。不过,License-out也存在隐患,如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海外授权被渤健 终止。 除基本面因素外,流动性改善也是推动创新药行情的重要因素。此前,流动性不足一直压制港股估值, 恒生单日成交不到1000亿港元,资金集中在头部互联网企业,港股18A企业缺乏关注度,叠加美联储加 息,全球创新药指数大跌。如今,流动性得到改善,港交所Q1日均成交超2200亿港元,港股今年IPO融 资全球第一,外资加速回流,南下资金净买入大幅增加。恒瑞港股再上市市值飙至3900亿,超过A股, 为创新药整体估值提供支撑。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头部创新药逆周期增长确定性较高,需求比传统消费更稳定。然而,创新药行情的 持续性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License-out存在合作终止等风险;另一方面,投融资回暖仍需等待美 ...
创新药的资本新盛宴:盈利曙光乍现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6-16 13:36
| 万门 月強 史多同郎 ▲ 5日 ▼ 5分钟 15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日33 )리Ξ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舒泰神 (日线,不复权) ⑦ ◎ MA MA5:34.72 ↑ MA10:33.07 ↑ MA20:25.21 ↑ MA30:20.37 ↑ MA60:14.31 ↑ MA120:10.83 ↑ MA250:18.82 ↑ t 兼 1 兼 兼 | 兼 | ★ ★ | 兼 | * * | 兼 | 兼 | | | 兼 | | | | | | | 1 | | 7 VOL (5, 10) VOLUME : 40.507万 ↓ MAVOL1:49.814万 ↓ MAVOL2:54.565万 | | | | | | | | | ่อนที่ 2008 ครั้ง 2017 ครั้ง 2017 ครั้ง 2017 ครั้ง 200 ครออง 2000 ครอบครอง 2000 คน 2017 คน 2017 คน 14 เมื่อ 10 พ. 6 เ ? VOL(5,10) VOLUM ...
港股创新药重估
经济观察报· 2025-06-15 09:12
这些迹象似乎表明, 经历了三年多的低谷后,港股创新药等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年初至今已有18家创新药企递表港交所。 6月仅前半月就有7家,刷新了历史纪录。 作者:张英 封图:图虫创意 投资人瞿镕今年几乎每周都会去一次香港,他发现,不仅内地来的同行变多了,也有越来越多的药 企老板常居于此。这里的景象与过去三年大不相同,资本市场变热闹了。 2025年 初至今,创 新药已成为港股涨幅最大的板块,超过30家创新药企的股价实现了翻倍。 其 中,三生制药(01530.HK)翻了近3倍,市值突破500亿港元。信达生物(01801.HK)市值突破千 亿,从年初的580亿港元涨至1333亿港元。 二级市场的热闹让不少等退出久矣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摩拳擦掌。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年初至今已有 18家创新药企递表港交所。6月仅前半月就有7家,刷新了历史纪录。 医药行业投资者不会忘记2021年那个7月,春风得意了三年的港股创新药在到达历史性高点后迅速 下挫,此后一路下滑。 2021年7月,抗肿瘤药物研发新规提出,药企为患者提供治疗效果更好的药物,而不是效果差不多 的不同药物。要知道,那时的"卷王"PD-1靶点已有8款药物在 ...
港股创新药重估
Jing Ji Guan Cha Wang· 2025-06-13 14:49
投资人瞿镕今年几乎每周都会去一次香港,他发现,不仅内地来的同行变多了,也有越来越多的药企老 板常居于此。这里的景象与过去三年大不相同,资本市场变热闹了。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已成为港股涨幅最大的板块,超过30家创新药企的股价实现了翻倍。其中,三生 制药(01530.HK)翻了近3倍,市值突破500亿港元。信达生物(01801.HK)市值突破千亿,从年初的 580亿港元涨至1330亿港元。 二级市场的热闹让不少等退出久矣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摩拳擦掌。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年初至今已有18家 创新药企递表港交所。6月仅前半月就有7家,刷新了历史纪录。 张英 这些迹象似乎在说,经历了三年多的低谷后,港股创新药等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 估值回调 2021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抗肿瘤药物研发新规,要求药企为患者提供治疗效果更好的药物,而不是 效果差不多的不同药物。要知道,那时的"卷王"PD-1靶点有6款国产药物获批上市。叠加医保谈判中这 些药物的大幅降价,刺破了不少从事me-too(跟随)研发的创新药企的估值泡沫。 在国内市场变局之下,2022年信达生物与君实生物(01877.HK/688180.SH)的PD-1出海遇阻,又 ...
21专访|华盖资本曾志强:创新药出海是一种双赢选择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6-13 10:2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迎来热潮,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快速攀升。统计数 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而2024年全 年的对外授权交易金额为519亿美元。 近期最为标志性的事件是,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最高超60亿美元的全球独家开发权协议,刷 新了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的首付款纪录(12.5亿美元)。 在曾志强看来,2021年时,港股、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指数达到最高点,随后行业逐渐遇冷,一级市场融 资陷入低迷,二级市场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也不佳。创新药企业需要想办法打开融资渠道,License-out 交易、NewCo模式都是有益尝试,利于企业获取资金后反哺其他管线的研发。 "对中国创新药企和跨国药企来说,创新药出海交易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让跨国药企获得中国物美价 廉的创新药产品,同时也让还处于成长期阶段的创新药企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全球的生意,这也意 味着更好的机遇。"他说。 创新药行业进入探底回升阶段 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正迎来产业"DeepSee ...
21对话|丹麓资本许谦:创投是“导航仪”,不仅是简单的“钱袋子”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6-13 05:5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随着大额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频现,中国创新药行业在全球资本与跨国药企面前正不断证明自 己的研发实力。 行业向好势头的另一面是一级市场投融资交易仍在低谷期。聚焦到创新药领域,有些企业拿到全球BD 交易大单,更多企业还在融资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行业正步入分化阶段——具备临床数据、全球视野和融资能力的头部企业逐渐突 围,而大多数企业仍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考验。 今年6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丹麓资本管理合伙人兼北京总经理许谦,围绕创投在创新药生 态中的角色、BD交易热潮的背后逻辑、创投基金退出路径的制度现实展开对话。 在他看来,License-out不应被简化为"卖青苗",而是一种兼顾现金流与战略验证的现实选择。更重要的 是,只要核心团队还在,具备持续研发的能力,就仍有可能围绕原有平台开展"连续创业",推动管线的 不断发展进化。 尽管创投行业尚未迎来全面复苏,但中国创新药行业过往十年已经获得巨大发展。只要人还在、能力还 在、信心还在,创业的"种子"就不会干涸,创新项目的森林仍将延续繁茂、生生不息。 创投在创新药生态中的角色 《21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