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学研究
icon
Search documents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Ke Ji Ri Bao· 2025-07-03 00:52
原标题: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图为观众观看"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上展示的月面多功能平台及智能火星探测器模型。记者 洪星 摄 在地球的各个位置,诸多天文观测站正持续收集宇宙中弥散的光线数据。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分析这 些数据来研究辐射源的本质。展品《动态宇宙》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与实验博物 馆学实验室联合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海量的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 互的宇宙三维模型,把宇宙空间化为无垠的探索疆域。跨越27个数量级(即千亿亿亿倍)的缩放功能, 让观众能以三维视角遨游于不同尺度的宇宙空间,实现一场太空旅行。 《宇宙碰撞》则是一套集成于碟形环境的交互式天体物理可视化系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望远 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碟形顶投影、光学增强模块等技术,使螺旋星云结构、星 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可视化呈现。那些无比遥远的星云和星系,一个个出现在观众眼前。 《时空弹性》项目将难以理解的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通过实时生成引力场曲率分布,让观众可以 直观感知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该项目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了一个具有物理精度的 ...
【中国新闻网】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3 02:44
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是一台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的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观测需求。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 密测量,协同开展中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还将服务于地月空间安全、太空资产保 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望远镜预计2026年建成,将是中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这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中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 的重大跨越,为中国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是中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也是中国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 镜。该望远镜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等特点,其主要科学目 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支撑中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 和长期维护,并服务于中国航天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地基观测需求。这台望远镜预计2027年建成,将成为 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为中国太阳系天体高精度观测研究提供核心支撑。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1日在青海冷湖海拔 ...
星空有约|我国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开建
Xin Hua She· 2025-06-21 05:09
这是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的设计渲染图。(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构建和长期维护太阳系天体历表,需要对太阳系内各类天体开展长期高精度测量。"紫金山天文台研究 员赵海斌介绍,此次开建的两台望远镜由于口径差别,将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 镜侧重近距离目标、视运动速度快的天体;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则将充分发挥其大口径优 势,关注更远、更暗弱的天体。 这是2024年4月19日在冷湖镇赛什腾山拍摄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实施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 MASTA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0:00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6月21日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启动建设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 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这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意 味着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计划于2027年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也是我国首台4 米级单镜面通用精测天文望远镜。这台望远镜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 探测极限四大特点,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 ...
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开建 建成后将实现多个“第一”
news flash· 2025-06-21 04:33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的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21日在青海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启动建设。这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都是用于太阳系天体观测,在观测技术手段 上相互补充,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 破,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为我国天 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2027年建成后,该望远镜将是我国首台4米 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也将是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央视新闻) ...
银河系中心黑洞转速或正接近极限
Ke Ji Ri Bao· 2025-06-17 00:51
为支撑这项研究,美国莫格里奇研究所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共建的高吞吐量计算中心完成了 超过1200万次模拟运算。研究发现黑洞辐射主要源自吸积盘中的高温电子,而非传统认为的喷流现象。 这不仅刷新了人们对黑洞行为的认知,更颠覆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理论。 最新研究将数千万个数据文件输入贝叶斯神经网络。这种创新方法不仅能更精准地量化不确定性, 还使EHT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比对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高通量计算技术就像一支由数千台计算机组成的交响乐团,通过自动化流程高效处理海量数据。这 项技术正在助力全球数百个科研项目,从捕捉宇宙中的中微子、亚原子粒子,到破解抗生素耐药性难 题,处处可见其身影。 结果显示,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转速或已达物理极限。黑洞周边辐射主要来自吸积盘中极端炽热的电 子,而非理论预测的喷流。此外,吸积盘内磁场的表现与吸积盘理论模型并不吻合。(记者刘霞) 原标题:银河系中心黑洞转速或正接近极限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首次公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写真照";2022 年,他们又揭开了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的神秘面纱。然而这些珍贵图像背后,仍隐藏着大量未解 之谜。在最新研究中,科 ...
地面望远镜观测到偏振微波信号
news flash· 2025-06-12 23:27
智通财经6月13日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用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脉高处的一台 地面望远镜,观测了来自宇宙早期的偏振微波信号,首次用地基设备揭开宇宙诞生后仅几亿年时的神秘 面纱——这是天文学中一个极其关键但也最不为人知的时期,被称为"宇宙黎明"。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 期《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地面上探测到原本被认为只能通过空间望远镜才能观测 到的微弱信号。 地面望远镜观测到偏振微波信号 ...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纪要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1 03:21
本次论坛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聂珍钊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教 授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资深专家应邀出 席,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十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上海外国语大学校 长李岩松教授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本次论坛同时得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助理胡开宝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教授的鼎力支持。本次论坛开幕式和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张帆 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和学者会场内合影 与会专家和学者场外合影 在全球知识格局深度调整、东西方思想持续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学术界肩负的 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推动中外文学理论交流、助力中国 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22 00:0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星系相关函数 ( galaxy correlation function) 是研究宇宙学、星系形成以及暗物质本质的基本工具。众所周知,质量更大、颜色更红且更紧凑的星系在空间中 往往具有更强的聚集性。这些结果可以从不同质量和形成历史的冷暗物质 (CDM) 晕中的星系形成的角度来理解。 2025 年 5 月 21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慧元 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Unexpected clustering pattern in dwarf galaxies challenges formation model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矮星系中存在出乎意料的强大规模聚集现象,其程度与大质量星系群相当,这挑战了当前的星系形成模型。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报告了孤立、弥散且呈蓝色的 矮星系 存在出乎意料的强大规模聚集现象,其程度与大质量星系群相当,但远超其晕质量 ( halo mass) 所预期的聚集强度。 这项分析表明,只有当更多弥散的矮星系在年龄较大的低质量晕中形成时,这种强烈的聚集现象才会与采用标准 Λ CDM 宇宙学的模拟中所 ...
“我们能够实现对伽马暴观测‘天数天算’了!”
Guang Xi Ri Bao· 2025-05-18 04:07
"借助我国自主研发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新型太空计算软硬件设备,此次发射的立方星在锁定伽马 暴目标时,能快速触发星间智能网络,调度邻近卫星协同观测,构建联合探测矩阵,并自动完成目标分 类及分析,突破传统伽马暴观测'事后分析'的局限。"封焕波介绍,这将有力推动有关黑洞形成、宇宙 早期演化等天体物理现象的研究。 5月17日,同样由广西大学主导研制的CXPD02系列立方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 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为后续更全面地开展伽马暴观测工作奠定基础。至此,由广西大学物 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专业院所历时10年攻关完成的系列立方星已有4颗卫星飞上 太空,将共同为伽马暴观测科研工作服务。该校研究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核心器件到星载 智能系统的全链条自主研制。(顾醒航 付玮烨 黎锦) "我们能够实现对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观测'天数天算'了!"面对记者采访,广西大学物理科 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封焕波难掩激动的心情。5月14日,该校主导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 (CXPD)03、04系列立方星搭乘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该系列探 ...
这面太空超强“反射镜”,实现新突破!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01 10:0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还利用地基测轨数据形成了"天都一号"卫星的高精度轨道预报,用于引导激光观 测站准确跟踪瞄准卫星,该项工作也是本次试验成功的关键一环。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角反射器本体(左)和遮光筒(右) 据介绍,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如同一面超强反射"镜面",确保激光信号能高效原路返回地面激 光站,其具有反射能力强、精度高、轻量化等优点。此次试验成功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地月空间 激光角反射器综合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有效拓展了该技术的观测窗口,将有力支撑我国地月空间和深 空探索,以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等深空探测重大工程任务论证与实施。 记者今天(5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2025年4月27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科研 团队成功开展了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技术试验,这是全球首次在白天对新一代 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卫星激光测距,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天都一号"卫星激光测距示意图 据了解,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距离远,白天受太阳光影响,如星载激光角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