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Search documents
东西问·中国学丨杨慧林:“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0-13 08:59
东西问·中国学丨杨慧林:"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中新社上海10月13日电 题:"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 中新社记者 樊中华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的500余位学者共为"中国之学"带来"世界视角"。从昔日的古典文献译介到今日的全球对话,世界认识 中国的方式何以发生演变?今天构建"中国叙述"又为何需要各国学者共同参与?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接受中新社"东西 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译介,文学作品在促使西方了解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杨慧林:文学作品积淀了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记忆,是理解一种文化生态的直接入口,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也是如此。中国古典文献的西译当然离不开文 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貌呈现于生动的故事,而独特的叙述方式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其受众往往遍及不同阶 层,可能是其他文献难以替代的。 例如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之前,曾为其内弟推荐过一份书单,其中与中国相关的两本书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