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迷信》

Search documents
“自叫自承当”和“救世主”的缺如|一叶识春秋
Xin Jing Bao· 2025-08-25 08:29
多年前,我在郑州火车站候车,拿了一本孔飞力的《叫魂》。有位眼尖的检票员大姐看到,立马兴致盎然,跟我 聊了半天。她对那本书的主题其实毫无兴味,引起她关注的只是"叫魂"二字。我又想到有位在民族大学教书的朋 友讲,遇到学生请假:老师,我们家要"做迷信",我得回去几天。"做迷信",这个说法很搞笑,但学生是认真 的。这两个例子表明,首先,"迷信"是个雅俗共赏、永具魅力的话题,一下子就能找到许多知音;其次,大家 对"迷信"的认知、情感都不同;同是说这个词,所指差别很大。我们通常谈到"迷信",是把它看作一个等着被科 学征服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回应着不同生活层面的需要,不只是科学与非科学(征服与 被征服)的关系这么简单。 20世纪20年代,江绍原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民俗学的小文章,"迷信"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陈泳超先生把大部 分搜集起来,编作一本小书,题为《民俗与迷信》。江先生是新文化人,把"迷信"定义为"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 的意念,信念以及与它们并存的行止",在其中看到的是黑暗、错误、愚昧。不过因为要追求科学性,他不是只讲 结论,也留下大量材料,也给了后人一个机会,得以从不同角度重新理解这些资料,使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