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收音机

Search documents
边陲小报激荡救亡热血(以物鉴史)
Ren Min Ri Bao· 2025-08-22 22:14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捐展厅里,一台老式无线电收音机静静陈列。它外壳斑驳,旋钮早已失去光泽,却 承载着一段跨越山海的爱国记忆——80多年前,当东部沿海的枪炮声穿越千山万水,当沦陷区的苦难通 过电波传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的侨胞们,用一台收音机、一沓油印小报,在这座中缅边境的边陲小 镇,架起了连通全国抗战的精神桥梁。 一个滇西小镇,为何能诞生这样一份抗日报纸?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和顺图书馆第二任馆长李生庄(艾思奇之兄)挺身而出,在腾冲县城擎起另一面 旗帜——《腾越日报》。作为社长兼总编,李生庄带领一群青年志士,白昼采编奔走,深夜伏案排版。 报纸内容丰沛:既有本地青年剖析战局、呼吁团结救国的署名文章,也有转载的时局评论,更有地方性 社论,字里行间涌动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腾越日报》撕开闭塞,成为腾冲民众了解抗战 时事的重要渠道。 和顺因侨乡文化而开明包容,因汉风浸润而重情守义。7000多人的小镇能创办民办图书馆,青年们能自 筹资金、自刻自印传播新闻,可见文化素养与家国情怀之深。一台收音机、一沓油印小报见证着和顺侨 和顺图书馆无线电收音机。 刘正凡摄 胞"走出去"看世界的眼界和"走回来"报家国的担当——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