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Search documents
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Ke Ji Ri Bao· 2025-05-15 01:09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其壳体像树轮一样,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 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这些生物贝壳就像自 然界的时光记录仪,它们详细记录了地球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研究这些远古贝壳,能帮助 我们为未来生态发展找到科学方向。"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 究员丁林说。 原标题: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 科研人员发现,在恐龙横行的白垩纪早期,地球虽然是一个处于高温状态的"温室世界",但存在显著季 节性温差,甚至会存在和现今地球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完全不同的周期性冰川。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 于《科学进展》。 丁林认为,这项研究如同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一扇新窗,打破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不仅刷新了对远古气 候的理解,也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牡蛎化石上的生长纹路,采用精密仪器分析这些"自然温度计"的化学 成分,确认化石保存完好、未受破坏。他们发现,早白垩世, ...
【科技日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季风演变规律揭示
Ke Ji Ri Bao· 2025-05-15 00:30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整合了包括上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等地质时期的气候数据,以及联合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气候预测模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发现,无论是远古 时期由植被覆盖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等引发的暖期,还是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南亚夏季 风均呈现出"降水总量增加,区域分布改变"的共性特征。 通过分析过去300万年间地球不同暖期的气候数据,并结合三种典型的未来增暖情景,来自中国科 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 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14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南亚夏季风的变化,影响着1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供给。在未来增暖情景下,数值模式普遍预估,南 亚季风环流将减弱但降水将增加。"然而,来自古气候的证据却显示,南亚季风环流和降水在过去暖期 均增强。这一差异对我们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系统的演变提出了挑战。"论文通讯作者、中 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说。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 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伴随全球变暖持续,极端事件将逐 ...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加剧雪旱风险
Ke Ji Ri Bao· 2025-05-14 01:12
原标题: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加剧雪旱风险 科技日报讯 (记者梁乐)记者5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 获悉,该所李稚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 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据了解,雪旱通常指雪水当量异常偏低的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干旱形式,雪旱主要发生在冬季降雪显 著减少或积雪迅速融化的地区,对依赖季节性积雪融水供给地区的农业用水会产生直接影响。 当前,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气候模式,与积雪有关的极端事件正在增加,这可能引发更加频繁的雪旱事 件。由于不同类型雪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主导区域及未来演变模式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李稚研究员团队基于ERA5-Land再分析数据和CMIP6多模型数据,对未来不同情景 下的雪旱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温室气体中、高强度排放的情景下,到2100年,全球雪旱 频率将分别为1981年的3倍和4倍,暖雪旱将成为主要类型,预计2050年占比达65%。 值得注意的是,在温室气体高强度排放的情景下,发生干暖复合雪旱的风险呈 ...
煤炭研究-气候的影响与复盘
2025-05-12 15:16
煤炭研究-气候的影响与复盘 20250512 摘要 • 2025 年春季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干旱,4 月中旬江苏、上海和广 东等地发生特旱,但随着春季降水增多,东部大部分地区干旱有所缓解, 甘肃、陕西、河南和江苏南部仍存在严重干旱。 • 降水偏少主要受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负位相和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 (AMO)正位相叠加影响,导致中国东部水汽输送受阻。拉尼娜状态也加 剧了冬春季降水偏少。 • 预计未来两周,西北地区东部及河南、江苏南部仍有中度以上气象干旱, 陕西南部和河南西南部或现特旱。南方将迎多雨天气,江南和华南西部降 水量较常年同期增多 3 至 6 成,局部暴雨。 • 今年汛期(6-8 月)极端天气事件多发,旱涝并存。长江以北降水偏多, 海河、黄河中下游、辽河及淮河流域汛情较重。华北、华东、华中、西南 及新疆等地将现间断性高温热浪。 • 预计今年登陆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且强度更强,可能有一到两个影响我国。 台风路径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拉尼娜现象有利于台风在亚热带地区生 成。 Q&A 2025 年冬春季以来中国的干旱情况及其成因是什么?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5 月 11 日,中国全国平 ...
气象专家:南方强对流天气由江淮气旋引起
Ke Ji Ri Bao· 2025-05-10 01:36
原标题:气象专家:南方强对流天气由江淮气旋引起 最近两天,我国南方地区暴雨不断。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明两天南北方均将有明显降雨出现,今 天南方地区进入降雨最强时段,大到暴雨区范围广、局地强度大。中央气象台5月8日6时升级发布强对 流天气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介绍,8日至9日,江南、华南、江淮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 大暴雨,部分地区伴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局地风力可达11级以上。 "此次过程主要由东移加强的江淮气旋引起。往年同期出现过类似的过程,但这次强度明显较 强。"徐珺说。 很多公众疑惑,近期南方多地频繁出现强对流天气,是否存在异常?对此,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 许小峰认为,从季节规律来看,每年4月底、5月初,南方强对流天气便开始进入活跃期,冷暖空气在西 南、华南区域交汇,不同性质的气团在交界处相互作用,出现此类天气属于正常现象,符合季节特点。 随着季节推进,到6—7月份梅雨季节时,强对流天气活跃区域会转移至长江流域。 今年的强对流天气似乎格外引人关注。许小峰指出,2023年和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屡创新高,我国 也不例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中能量增多,大气波动 ...
温室地球时期气候如何变化?近1.4亿年前牡蛎化石研究揭秘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03 02: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约1.4亿年前的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如何变化?极地冰川 是否存在?这些对全球变暖环境下地球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镜鉴作用的探索研究,广受学界和社会公 众关注。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对产自青藏高 原上早白垩世时期(1.398亿年-1.329亿年前)的4件牡蛎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其为"气候探针",首次重 构了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早白垩世时期地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温差和极 地冰盖-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 揭示温室地球气候复杂性与多变性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特别研究助理何松林介绍说,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精准 识别大型耙牡蛎化石壳体生长纹层,进行高分辨率微区采样,通过岩相学(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显微镜) 和地球化学(锶同位素,成岩识别元素锰和铁含量测定)等方法,确定化石并未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 造,并从中提取气候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信号。 这项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突破了以往"温室地球背景下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微弱、冰川活 动罕见"的传统认知,揭示出温室地 ...
中国气象局:2024年极地气温较常年略高 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上升
Xin Hua She· 2025-04-28 13:04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刘诗平)中国气象局28日发布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年,极地气温延续较常年略偏高趋势,南北极大洋海表温度呈上升趋势,极地海冰继续维持低位。同 时,极地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上升。 年报显示,2024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79℃,较1991年至2020年气候均值略高0.05℃。其 中,8月南极大陆大部分区域月平均气温高于1991年至2020年的气候均值5℃以上;北极地区年均气温 为-6.89℃,较1991年至2020年气候均值高0.65℃。 与往年相比,2024年年报增加了有关极地海洋表面温度的监测评估内容。年报显示,2024年南极海 域太平洋扇区的海洋表面温度相比同纬度其他区域略高,夏季除威德尔海和罗斯海部分海域仍有海冰覆 盖外,南极大陆沿岸区域的海冰几乎完全融化。北冰洋整体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但区域温差悬殊:巴 伦支海创历史新高,楚科奇海则创下历史新低。 海冰方面,2024年,南极海冰范围年度最低值为197万平方公里,是史上第三低纪录。北极海冰持 续偏少,最小值为421万平方公里,与2023年相当,位列历史第七低值。 此外,2024年,极地地区大 ...
去年12月北极海冰范围创46年间同月最低纪录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回应每经:极地海冰低位现象仍将持续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4-28 12:25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全球变暖正在快速影响着地球南北极的海冰面积。 4月28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五一"假期天气预报、5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等,同时还发布了2024年度 《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及《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显示,南极海冰范围年度最低值为197万平方公里,是史上第三低的纪录。北极海冰持续偏少,最小值为421万平方公里,与 2023年相当,位列历史第七低值。而在2024年12月,北极海冰范围还创下自1979年以来46年间该月份的最低纪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在发布会上提问:过去几年,南极海冰持续处于低位,北极也创造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2月海冰范围的低值纪录,这种现象还会持 续吗? 对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会导致南大洋和北冰洋的海水温度也随之上升。温暖的 海水会抑制海冰的形成,同时加速海冰的融化。" 2024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79℃,较1991~2020年气候均值略高0.05℃。7~8月南极出现罕见的持续性暖事件,8月南极大陆大部分区域月平均 ...
2024极地气候变化年报:海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北极臭氧总量异常增多
Yang Shi Xin Wen· 2025-04-28 08:57
今天,中国气象局发布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年报指出,2024年,极地气温延续较常年 略偏高趋势,极地海冰继续维持低位,南极臭氧洞发展情况相对平稳,北极臭氧总量异常增多,极地地 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上升,南北极大洋海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极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器和放大器,在全球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受全球 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极地变化及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对全球气候系统影响深远。中国气象局已连续 3年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今年还增加了有关极地海洋表面温度的监测评估内容,更加全面、科学客 观地反映极地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 (原标题:2024极地气候变化年报:海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北极臭氧总量异常增多)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吴薇 谷星月 责任编辑:郭曼如) 年报指出:2024年,极地气温延续较常年略偏高趋势,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79℃,较1991— 2020年气候均值略高0.05℃;北极地区年均气温为-6.89℃,较1991—2020年气候均值高0.65℃,1979— 2024年增温速率为0.52℃/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的2.9倍。极地海冰继续维持低位,南极海冰范围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