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民族共同体
icon
Search documents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Ren Min Ri Bao· 2025-10-10 07:4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文章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1日 第 01 版)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 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27日在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文章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 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 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我们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 明格局的文化基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 ...
总书记的一周(9月29日—10月5日)
Group 1 - Xi Jinping chaired a meeting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discuss a draft decision for the upcoming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1] - The meeting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guiding religions in China to adapt to the socialist society [1] Group 2 - Xi Jinping attended a ceremony to honor fallen national heroes [2] - He addressed a reception celebrating the 76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Group 3 - Xi Jinping sent a congratulatory letter to Tianjin University on its 130th founding anniversary, urging a focus on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improving talent development quality [5] - An important article by Xi Jinping on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as published in the Qiushi Journal [6] Group 4 - Xi Jinping and Singaporean President exchanged congratulations on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ties [7][8] - He sent a congratulatory message to Luxembourg's Grand Duke Guillaume on his enthronement [9] - Xi Jinping and Bangladeshi President exchanged congratulatory messages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ties [10]
学习进行时|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Xin Hua She· 2025-10-02 08:12
最深沉、最持久的 情感所系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 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这篇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 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文章 深刻阐释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 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等多个方面,深刻阐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 趋、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 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 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线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 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多元一体、不可分割(% Y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 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 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大一统是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 秉持" ...
学习进行时丨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Xin Hua Wang· 2025-10-01 23:21
最深沉、最持久的 情感所系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 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这篇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 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文章 深刻阐释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 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等多个方面,深刻阐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 趋、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 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 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线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 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多元一体、不可分割(% Y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 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 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义"。 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k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 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 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 系、宗教信仰 ...
习言道|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9-30 23:59
10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9月27日 中國 狗闻 網 各民族血脉相融, 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 各民族信念相同, 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 各民族文化相通, 中國 狗闻 網 历史充分证明,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 长期示往示凉交融的结里 A X L X I X 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 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9月27日 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各民族经济相依, 单巾化昆旋机建统—经济体的强十九层 【 】 各民族情感相亲, 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9月27日 中國 狗闻 網 WWW CHINANEWS COM CN 各民族文化 互鉴融通、兼收并蓄, 逐渐超越地域乡土、 血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证监会发布· 2025-09-30 08:31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以 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 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 2025年9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乌鲁木齐亲切接见新疆各族各界 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各民族文化互鉴 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 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 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 文化互鉴融通。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 资源禀赋各有特点,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各民族始终 ...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家读)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 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不仅揭示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 精髓,对于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缅文版译者、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祝湘辉说。 祝湘辉曾到云南等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调研。他注意到,在丽江泸沽湖畔的集市上,摩梭人、普米 族、汉族摊主的摊位毗邻而设、和睦相处;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孩子们既能书写本民族文字,也能熟 练使用普通话。"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写照。"祝湘辉说。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政治理念、治理方略,还是落实到民生、发展、安全等方面的具体实 践。"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严庆举例指出,从援藏、援疆到广泛的对 口合作,从过去的"输血"到如今的"造血",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帮扶不只是财政支持,还有市场合作、人 才交流和产业项目等。 "正是这些切实的生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Xin Hua She· 2025-09-30 07:12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 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 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文章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 伟大的民族精神。 文章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 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 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 通。各民族经 ...
从新疆文物古籍解码“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9-24 12:39
Core Point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Xinjiang, emphasizing its role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West, showcasing the continuous exchange and connection throughout history [1][4][5] Group 1: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 Xinjiang has a rich history that includes the ancient "Jade Road," which predates the Silk Road by over 6,000 years, facilitating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4] - The "Jade Road" served as a crucial trade route, with its eastern path leading to Central China and the western path extending to the Mediterranean, reflecting the prosperity of trade and the blending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4][5] Group 2: Cultural Artifacts - The exhibition in Beijing showcases artifacts from Xinjiang, including Neolithic jade and ancient coins, which illustrate the region's historical role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s cultural identity [3][5][9] - The "Peach Blossom Stone" coins from the Qarakhanid dynasty symbolize the historical recognition of the region as part of China,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9][10][12] Group 3: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governa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evidenced by historical documents that detail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efforts to manage and provide for the local population [6][8] - The records from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highlight the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local rulers, showcasing the depth of governance in the region [6][8]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进行大会发言王沪宁出席
Xin Hua Wang· 2025-08-26 08:01
Group 1 - The meeting of the 14th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focused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1] - Wang Guosheng suggested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s a strategic basis for planning [2] - Miao Wei emphasiz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with the real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2] Group 2 - Ma Jiantang proposed multiple measures to enhance consumer capacity, boost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expand consumption scenarios, and increase consumption supply to cultivate a complete domestic demand system [2] - Wang Zhigang recommended enhancing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o provide strong moment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2] - Chen Qun suggested optimizing and dynamically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2] Group 3 - Kong Lingzhi advocated for dri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 restructuring and deep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2] - Xie Ru proposed deepening the "Ten Thousand Enterprises Prosperity in Ten Thousand Villages" initiative to enable private enterprises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urban-rural circul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2] - Li Qun recommended further exploring and utilizing historical facts,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and cultural relic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2] Group 4 - Chen Yan emphasized adhering to a people-centered creative orientation to enhance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e artistic creation to new heights [2] - Lin Yifu suggested constructing a support system for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o inject sustainable momentum into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2] - Li Wenzhang proposed improv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ensur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 through effective community service [2] Group 5 - Wang Jinnan advocated for high-level protection to suppor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in harmony with nature [2] - Qian Zhiming suggested improving the recycling system and market for renewable resources to enhance China's energy and resource security [2] - Zhang Baiqing recommended increasing efforts in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to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