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

Search documents
女子逼男友签百万“分手费”,起诉被驳回
Ren Min Wang· 2025-06-01 00:50
Core Viewpoint - The case highlights 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emotional extortion disguised as financial agreements, emphasizing that such agreements lack legal validity when they violate public order and morals [4][5][6] Group 1: Legal Findings - The court determined that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parties was not a legitimate loan but rather a conditional gift, as it was made under the pressure of a breakup [2][4] - The court ruled that there was no actual lending relationship, and thus the loan agreement lacked legal effect [2][3] - The court's decision to dismiss the plaintiff's claims reinforces the principle that agreements violating public morals are invalid [4][6] Group 2: Social Implications - The case reflects a growing trend of individuals attempting to monetize emotional losses through legal agreements, which often leads to legal and ethical complications [5] - Emotional extortion tactics, such as threats of self-harm, reveal deeper psychological issues and the need for legal systems to address such behaviors [5][6] - The case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legal documents must be grounded in genuine transactions to be enforceable, and that emotional disputes should not be commodified [5][6]
花钱托关系就能上名校?
Ren Min Wang· 2025-05-24 00:30
本报讯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上学问题可是大事。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一些家长不惜花重金托人"找 关系""走后门",但是最后,钱花了,孩子却没能如愿进入名校。近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法院 就审理了一起因花费重金送孩子进名校引发的委托合同纠纷案。 2023年9月是李某的儿子"小升初"关键期,但其学习成绩一般,想要进入名校上初中有一定困难。 李某经多方打探后结识了赵某。赵某称自己"有门路",可以通过"内部关系"帮助李某的儿子办理成都市 某名校的入学手续,但需要李某支付一笔"打点费"。李某便与赵某以口头形式建立委托合同关系,由李 某在2022年9月、2023年5月先后两次向赵某支付"委托服务费"共计43万元,由赵某办理名校入学手续。 然而,赵某在收到李某支付的款项后,始终未办理好承诺的事项。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李某联系 赵某,要求其退还收取的钱款。 两人经过协商,赵某向李某写下欠条,载明其将在2025年1月底前将43万元悉数还给李某。但是, 到了约定的还款期限,赵某一直找借口拒付。李某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赵某返还43万元和逾期还款的 利息。 法院审理认为,民事活动应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本案中,李某将孩子入学的问题委 ...
“朱雀玄武敕令”改名之争的背后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5-02 01:30
更名符合公序良俗,首先就是不以侵犯他人权益、有损外界观感为前提。比如,有些人想改的名字里有 非中文字符,显得很有"个性",却给别人识读姓名带来不小的麻烦,也很难进入身份证的数据库。再 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想给孩子起一个伟人的名字,这其实也不太妥当。暂不说这样的名字可 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与烦恼,也会让外界难以接受。 再者,名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需要符合传统的姓名文化伦理。正如《论语》所言,"名不正则言不 顺",在传统文化秩序中,"正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关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自我定位与身份认 同。有了个体的清晰认知,才能形成稳定的群体文化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给孩子起名,或者孩子长 大之后去改名,都是个人或家庭的文化心理的体现。它不仅应该遵循个人内心的想法,还应该符合社会 文化层面的秩序,绝不只是个性的展示,更要具备社会属性。 最近,湖南桂阳00后男子小朱再次申请改成48个字的名字的话题,引发舆论场的热议。此前,他已经成 功申请改名"朱雀玄武敕令",但又申请更名为"周天紫微大帝"时却未被通过。改成48个字的名字,看起 来更"离谱",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他出生时名为朱云飞,但因为个人喜好的 ...
姓名权边界岂容随意突破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4-28 13:54
近日,湖南一名00后小伙一年内三次改名,从"朱云飞"到"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敕令",再到"周天 紫微大帝",这一"任性"举动引发广泛关注。最终,他的第三次改名申请因涉嫌违背公序良俗被公安机 关驳回。 解决此类问题需多管齐下。当前司法实践中,因"公序良俗"缺乏明确判定细则,姓名权案件常出 现"同案不同判"的尴尬局面。同样是突破常规的姓名申请,某地可能予以通过,另一地却会果断驳回。 这种执法标准的不统一,不仅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更让公民在行使姓名权时无所适从。 有鉴于此,立法机关应加快填补制度空白,将"公序良俗"原则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判定标准。例如, 可针对宗教、神话、历史文化中的特殊称谓,明确其在姓名使用中的禁止性或限制性条款;同时,最高 司法机关应适时发布指导性案例,通过典型个案的示范效应,为基层执法提供清晰参照。唯有让姓名权 的边界清晰可见,才能既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又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性。 社会层面的文化引导同样不可或缺。教育部门、大众媒体与社区应形成合力,通过传统文化课程、 公共宣传等形式,帮助年轻人正确认识文化符号的价值与意义,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守住文化传承与社 会规范的底线。如此方能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