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调控网络
icon
Search documents
破译蚂蚁社会“文明”的基因密码
Ke Ji Ri Bao· 2025-07-09 02:42
而在社会性复杂度较高的正蚁类的共同祖先中,研究团队监测到许多与蚁后—工蚁品级分化关联的基因 存在正选择信号。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与蚂蚁社会分工相关的关键通路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选 择压力,这些关键通路在蚂蚁品级制度建立中具有关键作用。 ◎本报记者 罗云鹏 翟玉梅 不依靠语言沟通,却能默契协作建造出令人惊叹的巢穴;没有组织意识,却拥有严密精细的分工体 系……蚂蚁究竟是如何演化成为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之一的呢? 日前,由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组织的"全球蚂蚁基因组联盟"(GAGA)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发表一项研究,揭示了蚂蚁适应性辐射与社会性演化的遗传基础。 "我们通过对具有不同社会组织结构的蚂蚁物种展开比较研究,寻找到了与蚂蚁生殖分工和社会性特征 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而揭示了其基因网络与社会性特征网络协同演化的机制。"浙江大学生命演化 研究中心教授张国捷介绍,"在基因网络模块重塑的过程中,不同的表型性状相互关联、协同演化,最 终推动了蚂蚁物种及其社会性状的多样化发展。" 重构蚁科"生命之树" 为了揭示蚂蚁适应性辐射与社会性演化的遗传基础,研究团队整合了全球163种不同蚂蚁的全基因组数 据,成 ...
浙江大学/华大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6 23:37
它们,就是 蚂蚁 。那么,蚂蚁是如何演化成地球上最庞大的社会系统之一?一项历时数年的全球合作研究给出了答案。 2025 年 6 月 16 日,由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组织的" 全球蚂蚁基因组联盟 " (GAGA)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 Adaptive radia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the ants 的研究论文, 揭示了蚂蚁适应性辐射与社会性演化的遗传基础。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你是否想过,这些身长不足一厘米的小家伙,是如何拥有足以令人类佩服的组织能力?它们无处不在,却无法独立生存;它们不靠语言沟通,却能协同建造惊人 巢穴;它们没有领袖意识,却有最严密的分工体系。它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所有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总和! 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哥本哈根大学及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全球 163 种不同蚂蚁的全基因 组数据,重构了蚁科的生命之树,涵盖现生蚂蚁 16 个亚科中的 12 个 ,343 个属中的 97 个。这项成果 不仅澄清了蚁科物种复杂的亲缘关系,更是将蚂蚁的共 同祖先追溯到约 ...
哺乳动物回声定位趋同机制揭示
Ke Ji Ri Bao· 2025-06-12 01:00
研究还发现,传统听觉相关基因在拥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海马区调控网络中异常活跃,可能 参与空间定位等功能构建。 此项研究还突破了传统研究主要关注蛋白质编码基因趋同进化的局限,证实非编码调控区域的进化 重复性同样是行为趋同的关键驱动力。 在漫长历史中,至少有蝙蝠、齿鲸、猪尾鼠等5个远缘哺乳动物类群独立形成了回声定位的本领。 尽管这种能力依赖的听觉系统和神经处理机制在不同物种中高度特化,但展现出惊人的功能相似性,是 研究自然选择如何重复塑造复杂性状的理想模型。 研究团队创新性整合染色质可及性测序、转录组测序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系统比较中华菊头 蝠、普通长翼蝠等回声定位蝙蝠与大娄山猪尾鼠的海马区基因调控特征。 研究发现,这些物种的海马区存在222个共享开放染色质区域,数量显著高于随机预期。共享区域 在回声定位物种中促进形成更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与突触可塑性相关通路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 果显示,大娄山猪尾鼠海马区突触密度和线粒体密度显著高于实验室小鼠,与基因调控网络预测的功能 强化结果一致。 原标题:哺乳动物回声定位趋同机制揭示 记者6月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施鹏团队与刘振团队合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