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
Search documents
练就服务“基本功” 赢得群众“真感情”(思想纵横)
Ren Min Ri Bao· 2025-11-17 22:40
摸清群众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做好基层工作 的"金钥匙"。种植大户大棚的产量不高、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过低、农产品销路打不开烂在地里……老百 姓的这些"关键小事"就是基层党员干部的"顶天大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决不 能脱离群众需求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对于一时无 法解决的问题,不做"口头文章"躲躲闪闪、"书面应付"遮遮掩掩,要实事求是地将推动工作的进度、存 在的困难、下一步的打算"亮出来",以真诚换真心、以实干赢信任。 从事基层工作,有专业能力才能办实事、做好事。一方面,"专业"体现在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上。基层 党员干部经常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思维能力,才能迅速研 判、妥善处理。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为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提供支撑,为群众解难题找到更多好方 法。 另一方面,"专业"体现在群众工作本领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跟群众说话的本领。要善讲"普通话"。宣 传、解读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要精准到位,确保工作方向明、思路清。要说好"地方话"。明朝赵南星 《笑赞》有一则" ...
万宁市和乐镇党委书记符海虹深入基层为民服务
Hai Nan Ri Bao· 2025-10-13 01:41
万宁市和乐镇党委书记符海虹深入基层为民服务 四本笔记里的初心答卷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博新 "基层工作,关键在于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干字为先,勇于突破。"这是符海虹在乡镇工作的深刻 体悟。 这种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执行力,直接转化为和乐镇发展的强劲动能。从2023年的4.79亿元,到 2024年的9.18亿元,再到今年预计的10.08亿元,和乐镇的招商引资额连续数年远超市级下达任务,稳居 万宁市乡镇排名第一。高效的背后,是符海虹倡导并建立的规范化、流程化工作机制,让干部们知 道"干什么、怎么干",使她这位"掌舵人"能从繁杂事务中抽身,集中精力谋划全局、攻坚克难。 谈及荣获"海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感受,符海虹语气平静:"心情高兴,但也更有压力。 感谢组织给予干事创业的平台,能有幸为和乐群众服务和地方谋发展。"这份沉静与笃定,部分源于符 海虹家庭的熏陶与传承。 符海虹的父亲符忠东,曾是海南省"十佳服务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 者"。上世纪90年代初,符忠东临危受命接手万城镇环卫工作,以身作则,带领队伍改变了家乡"脏乱 差"的面貌。言谈间,符海虹满是敬佩,父亲这座标杆,无形中塑 ...
基层“活账本”,一个聘员的挣扎与坚守
Hu Xiu· 2025-09-26 09:12
阿屾总说,自己是"被时代推着走的人"。 1977年出生的他,鼻梁上架着副旧眼镜,笑起来眼角会堆起几道褶,胸前的党员徽章总擦得锃亮。从1999年揣着大专毕业证走进镇政府大门,到如今在便 民服务站帮村民调解矛盾,这二十多年里,他没做成"体制内干部",却成了基层变迁的"活账本"——每一页都记着自己的挣扎、坚守,也藏着时代的褶 皱。 一、1999~2008:想当"干部"的阿屾,偏偏成了"聘员" 刚上班那几年,阿屾以为"努力就有奔头" 1999年夏天,镇政府大院的梧桐树枝繁叶茂,阿屾背着帆布包报到时,老同事李叔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咱们这'干部'身份,熬够资历就 有盼头。"那时候还没有"公务员""事业编"的说法,大家都叫"干部",办公室里的铁皮柜贴着红纸条,上面"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被阳光晒得褪了色,却透着 股实在劲儿。 阿屾是个实在人,跟着李叔下村统计农田面积,踩着泥路走东家串西家;帮村民办准生证,在各个办公室间跑手续,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写村代会发言 稿,改了七八遍,直到老书记点头说"接地气"。那时候基层工作虽琐碎,却让阿屾觉得踏实——就像老家田埂上的麦子,只要好好侍弄,总能盼到收成。 这股"踏实感",其实 ...
选调札记 | 于躬耕沃土间“拔节成长”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8-20 14:00
选调札记 | 于躬 耕沃土间"拔节 成长"_南方+_南 方plus 林培玲(普宁市 文化广电旅游体 育局一级行政执 法员,驻普宁市 梅林镇埔尾村党 支部书记助理) 刚到埔尾村报到 那天,村旁的一 大片土地就抓住 了我的视线。杂 乱的草茎在风里 彼此摩挲,簌簌 作响。村书记热 情地对我 说:"这片土地 接下来要规划为 观光农田,以后 你可要搭把手 啦!"我站在田 埂边,泥土的气 息萦绕鼻尖,望 着眼前这片待垦 的沃土,一个问 号在心里盘旋: 这驻村的日子, 该怎么过呢? 这份茫然,在最 初的日子里伴随 着我。刚来时, 我听不懂客家 话,随村干部入 户调查时好似无 头苍蝇,无法捕 捉到村民们滔滔 不绝的乡音之 意,更别说理解 他们话语背后的 真正诉求。于 是,村址后的小 长椅成了我 的"方言课堂" , 我跟着村里阿公 阿婆学说客家 话,听他们回忆 往事,聊家长里 短。渐渐地,我 不仅能听懂简单 的对话,更从这 些闲谈中捕捉到 许多村民的急难 愁盼——帮蔡叔 公修好门前罢工 的灯泡,帮蔡阿 婶填平屋后的坑 洼……一桩桩小 事,像一颗颗种 子,让我在陌生 的水土里扎下了 根,也悄然垒起 了信任的基石。 林培玲与埔尾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