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形式创新
icon
Search documents
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评)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1:59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的特点,人们对船工号子的记录和整理,并不局限于表面的 声腔,而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地理、社会实践和文化土壤。比如,澧水船工号子中有"上河腔""下河腔"之 分。光看形式,"上河腔"高亢响亮,快速有力,衬词较多;"下河腔"曲调舒缓、优雅,节奏比较缓慢。 但挖掘与传承并不止于此,人们探幽钩沉,逐渐了解到:"上河腔"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在石 门县以上、桑植县以下,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岩石较多,行船难度大;而"下河腔"多处于从澧县到津 市市、安乡县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河道宽阔。一声声号子,勾勒出一幅澧水沿岸风光图。 【人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 【故事】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曾是湘西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船工们为统一步调、集中力量,喊出 的号子声震江岸,澧水船工号子由此诞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从小生活在澧水河畔,他多 次沿澧水走访,查阅县志资料,采集词曲唱腔。在黄苏平等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2006年,澧水船工号 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评】 没有工整的曲调,也没有华丽的唱词,澧水船工号子是纤夫拉纤时的即兴创作,记录着船工与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