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传承

Search documents
直播电商强化非遗“造血”能力
Jing Ji Ri Bao· 2025-06-28 21:58
Core Insights - The popular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products is increasing among consumers, with Douyin reporting over 6.5 billion annual sales of ICH items in 2024, and more than 10 ICH merchants achieving over 10 million yuan in sales [1] - The rise of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is breaking the bottlenecks in the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CH products, enhancing their visibility and user engagement [1][2] - Young people are crucia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CH, and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effectively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ICH and younger demographics [2] Group 1 - Douyin's data indicates that ICH products are experiencing explosive growth in sales, with popular items including handmade snacks, Yixing purple clay, and Jingdezhen ceramics [1] - The digitalization of ICH provides a broad platform for dissemination,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sales channels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and technical attributes of ICH products [1][2] - The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of e-commerce platforms is essent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CH, creating a positive cycle betwee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market vitality [2] Group 2 - The traditional ICH has struggle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young people, but live-streaming e-commerce's youthful and trendy characteristics are successfully engaging this demographic [2] - The transformation of ICH from static museum exhibits to dynamic lifestyle elements reflects a shift from protective preservation to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2] - Policy support and market exploration are both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CH, with e-commerce platforms providing ongoing commercial momentum [2]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10 22:50
观众在"非遗新表达"展区进行"AI+非遗"互动体验。 波兰艺术家帕夫拉克现场参与"交织万象"编织装置共创。 泰国手艺人在清迈展区创作博桑伞绘画。 主办方供图 "这里绿意盎然,到处都有艺术的气息,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对于波兰手工艺人戈沙来说,过去的 一段时间既是与四川成都的初次相遇,又是一趟在中国遇见世界非遗的多元之旅。 近日,历时7天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下称"非遗节")圆满落幕,来自中国、 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出团队、专家学者等汇聚于此, 以"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分享展示近600项非遗,研讨非遗保护与传承路 径。非遗节期间,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近200万人次走进非遗节现场,感受非遗的多彩 魅力。 把新想法"种"进老手艺 来到"锦官城",自然要看蜀锦。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织造万象",配备了高清显示屏的数字织机, 还原2000多年前的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造型,滑动数字织机上的梭子,观众就能即时织出精美的蜀锦纹 样,整个空间内的数字锦缎随之流动穿梭,视觉效果令人惊艳。 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蜀锦,并非束之高 ...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Ke Ji Ri Bao· 2025-05-27 01:07
原标题: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刘 侠 实习生 李荣智 针尖可以织出花鸟虫鱼,鱼贯凫跃,也可以绘就山水江河,虔诚信仰。经纬交织于华美的蜀锦之中,色 彩绚丽、图案丰富、质地坚韧、工艺精湛。蜀锦,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锦绣"二字的绝代风华。 蜀锦,专指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因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而 闻名,位居蜀锦、宋锦、云锦、壮锦"四大名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 "当下蜀锦产业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和发展,作为投身该行业几十年的老人,我相信蜀锦的未来将会更 加美好。"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 究所所长胡光俊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以传统手工制作的蜀锦,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美誉。"一幅蜀 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一系列工序,如果细数全部流程,更 达上百道之多。就拿'织造'来说,看似只是梭织的过程,其中涉及的技艺却相当庞杂,包括打节、打竿 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 ...
千年织艺走出深山 独龙族织品亮相伦敦手工艺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2 06:41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向来宾介绍了独龙族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妇女为何以彩虹色 作为编织符号。钱竹表示,当地的脱贫攻坚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如今的独龙江已实现5G信号覆 盖,新能源汽车在峡谷中穿梭,新兴职业如跨国电商主播、非遗研学导师、民宿主理人等不断涌现,展 现出独龙族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多样化发展。正如当地的一句谚语所言:"彩虹架桥的地方,就是希望生 长的地方。"这条延续千年的彩虹图腾,正以新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也让世界更进一步认识这片地区 的文化与变迁。 英国妇女理事会理事长巴特沃斯女士、柬埔寨驻英国大使潘哈及多国驻英使节夫人等嘉宾出席活 动,对"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所展现出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表示高度肯定。 据介绍,"妈妈的针线活"妇女手工创业公益项目是中国平安集团依托资金融通优势,与中国服饰报 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共同策划的扶贫公益项目。该项目也是平安对创新设计、环保生态和非遗艺术扶 贫模式的新探索,聚焦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致力于帮助农村妇女通过针线技艺提升 生活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人民网伦敦5月21日电 (徐量)作为2025年伦敦手工艺周中国展的一部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 目今 ...
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评)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1:59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的特点,人们对船工号子的记录和整理,并不局限于表面的 声腔,而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地理、社会实践和文化土壤。比如,澧水船工号子中有"上河腔""下河腔"之 分。光看形式,"上河腔"高亢响亮,快速有力,衬词较多;"下河腔"曲调舒缓、优雅,节奏比较缓慢。 但挖掘与传承并不止于此,人们探幽钩沉,逐渐了解到:"上河腔"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在石 门县以上、桑植县以下,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岩石较多,行船难度大;而"下河腔"多处于从澧县到津 市市、安乡县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河道宽阔。一声声号子,勾勒出一幅澧水沿岸风光图。 【人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 【故事】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曾是湘西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船工们为统一步调、集中力量,喊出 的号子声震江岸,澧水船工号子由此诞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从小生活在澧水河畔,他多 次沿澧水走访,查阅县志资料,采集词曲唱腔。在黄苏平等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2006年,澧水船工号 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评】 没有工整的曲调,也没有华丽的唱词,澧水船工号子是纤夫拉纤时的即兴创作,记录着船工与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