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横通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为何党史研究者还要具有“门外汉”的眼光?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党史研究是一项专业工作,正因为它的"专",所以才要看到"博"的重要。因为专做此事,眼光容易只注 视在本行,跳不出习惯的范围。于是在研究中,许多事见惯了,反不去寻思它的意味;倒是"门外汉"伸 头向里一望,有时竟能看出问题来。因此一个党史研究者,不仅要掌握本门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门 外汉"的眼光。这才是社会需要的贯通之才。所以我们培养学生,就要一面指出"偏专"的害处,"不治将 恐深",让他惊出一身冷汗;一面说明"博通"的好处,这犹如朝阳产业里的本金,将来是可以一本万利 的。 "专"之流弊:局隘、破碎 1927年梁启超给在美国读书的儿子梁思成的信中说:"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 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同样地,1941年毛泽东给在苏联读 书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也讲了类似的道理。他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 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 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这些都说明"专"的弊端和"博"的益处。 这在学术研究中也有体现。今日学术的专门 ...
“偏专”之害与“博通”之益
对于研究者来说,此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伴随研究的深入,它还会不断加重。一般说来,其演 化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自说自话"。有些党史研究者,把用功的面,割裂得至细至窄,平日收集资 料,也只局限于自己关注的范围之内。这样替自己画定一个圈子,自然谈不到多方联系。所以他写文 章,就只好就事论事,不能融会贯通。他作报告,就只好自言自语,不会交流对话。我们也时常见到有 的专家会发出十分幼稚的议论。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全然不知,所以除所 专的范围外,一旦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第二步是"自以为是"。这便进入庄子所说"不可 加"的状态,即认为自己所学的是无以复加、再好不过的了。这时候,他已不肯接受他人意见,而对历 史的解释,又多出于主观片面,自然免不了歪曲和错误。但自己还要抱残守缺,于是"有殊致,则入主 出奴",门户之见的弊端就出现了;"有争心,则挟恐见破",妒忌诽谤的大门就打开了。到这个地步, 局面就很难收拾了。邓小平说:"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 起。"在党史研究中,我们也不可忘记邓小平的这个告诫。第三步是"自业自得"。这里借用一个佛学术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