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传承

Search documents
淳安 韩仁生: 不忘初心献余热 传承文化润乡邻
Hang Zhou Ri Bao· 2025-07-01 02:29
"咚咚锵,咚咚锵……"日前,在淳安县左口乡龙源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里又响起了欢快的竹马锣 鼓声,这是75岁的韩仁生带着"夕阳红文艺队"队员们在排练节目。这位党龄50年的老党员,用十余年的 坚守,让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在山村里焕发光彩。 1975年,在部队先后担任通讯员、班长、代理指导员的韩仁生,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退伍后,他 进入淳安国营蛟池化工厂工作,既要管理仓库、食堂,还要负责采购。"别人回家过年,我在厂里值 班。"回忆起工厂的那些岁月,他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兢兢业业。2000年企业改制,他主 动服从组织安排。此后,他当过洗车工、学校保安,直到退休后回到龙源庄村。 回村后,韩仁生发现村里传承的竹马、"三吹三打"等民间艺术正逐渐没落。"再没人教,老祖宗的 东西就没了。"凭借会乐器、能识谱的特长,他牵头组建"夕阳红文艺队"。队员们自掏腰包购置二胡、 锣鼓、演出服,韩仁生当老师教队员拉二胡、唱睦剧、跳竹马,自编、自导、自演,宣传党的惠民政 策,宣传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宣传邻里守望的典型例子,让这支队伍深受村民的喜爱和欢 迎。文艺队不仅是龙源庄"村晚"的压轴担当,更是在全县村歌大赛中斩获了金奖。 ...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Ren Min Ri Bao· 2025-06-27 22:12
图为胡新明在制作凤翔泥塑。 高 炳摄 然而,有些年,村民靠泥塑挣不到钱,或进城经商、打工,或留下来侍弄庄稼。大伙儿纷纷转行,凤翔 泥塑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对此,胡新明总结了4个原因:运输易破碎、加工效率低、包装太寒酸、样式 太老旧。 1988年,六营村向新加坡出口几千件泥塑,运到当地开箱一看,全成了碎渣。还有一次,在一个国际性 展会上,有德国客商想订20万件泥塑,要求3个月内交货。"别说3个月,3年都不行。"胡新明的头摇得 像拨浪鼓,"村里泥塑生产,靠的还是十几年前的传统模具。" 困境当前,出路在哪?胡新明开始琢磨。他尝试在泥里加入纸浆、棉花、面糊、糯米汁等,反复试验, 研制出了"摔不烂"的泥塑;改造传统的泥制模具,更新替换为石膏模具,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制作包装 纸盒,取代以往包裹泥塑的麦草秆、旧报纸;创新泥塑造型,让产品推陈出新…… 11岁那年,胡新明在油灯下,开始跟父母学"泥耍活"。转眼半个世纪,年过花甲的胡新明,已成为凤翔 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见证参与下,乡亲们口中的"泥货"变成了誉满四方的文化瑰宝。 陕西宝鸡凤翔区城东的"泥塑第一村"——六营村,有怎样的故事?凤翔,地处关中西部,古称"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