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珊瑚礁生态修复
icon
Search documents
我们在海底“种”珊瑚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珊瑚礁生态修复。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供图 社会志愿者参与珊瑚种苗培训。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供图 珊瑚礁被誉为"海底森林",是地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中国珊瑚礁的 影响及其响应模式,科研人员通过修复和培育珊瑚,保护着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记者通过采访科研人 员,讲述他们在海底"种"珊瑚的故事。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刘敏—— 东山海域海底珊瑚。刘 敏摄 "为'海底精灵'搭建庇护所" 车行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不远处就是湛蓝的大海,海浪涛声,海天一色。"海底要比海面景观更 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刘敏笑着说。 在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环山路,临近峰顶的一面山坡,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 与实验站就坐落于此。"在这里,我们观测珊瑚、保护珊瑚、修复珊瑚,这里就是'海底精灵'的庇护 所!"刘敏说。 自2009年进入厦门大学从事海洋生物学工作以来,珊瑚礁生态学便是刘敏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刘敏介 绍,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 热带雨林",对珊瑚礁开展长期监测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环境价值。 观测站 ...
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助力珊瑚礁生态修复
Hai Nan Ri Bao· 2025-06-05 01:07
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助力珊瑚礁生态修复 "海底热带雨林"长势喜人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玫 作为海南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11年,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带着人工鱼礁技术和珊 瑚移植技术入驻,开启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我们采用人工鱼礁+珊瑚苗圃+生态监测的立体 修复模式,通过优化珊瑚种植密度、模拟自然礁体结构等,展开珊瑚礁治理和保护。"海南大学教授、 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爱民说。 过程中,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将多项珊瑚保育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态修复工作,比如研发 出"珊瑚苗圃"立体种植技术,将珊瑚幼苗成活率从40%提升至75%;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打造的珊瑚礁健 康评估模型,实现了修复区域生态指标的动态监测。 "这里的海底世界比我想象中还要美。"近日,来自重庆的游客唐燕逸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体验了 潜水。五彩斑斓的珊瑚水中摇曳,成群的热带鱼穿梭其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蜈支洲岛凭借其清澈的海水,丰富的珊瑚礁生态和专业的潜水服务,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 的游客前来探秘"海底热带雨林"。这样喜人画面的背后,是长达15年的付出与坚持。 "通过优化珊瑚种植密度、模拟自然礁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