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视频焦虑
icon
Search documents
电影市场这样,电影人全责
3 6 Ke· 2025-05-09 03:40
已故的传奇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在评价《艾德.伍德》(一部关于电影人的传记电影)时提到,"对于情感奔放、有艺术家性格的人来说,拍电影就好比待 在收容所,满足的只是他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显然,近期新片的创作者都并非受这种"生理需求"驱动。因为作为观众看到的只有对爆款的拼贴复制、对情绪的疲劳讨好、对话题的蹭都蹭不到点儿上。 电影人没有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想说的话了吗?如果说此前对电影市场的惨淡还抱有理解之同情,那看到五一档的内容呈现硬糖君只剩下怒其不争。 陈旧的表达 港片导演的作品过时,已经是一个行业共识。 量产大户邱礼涛近期上映的3部电影,都配备了香港顶级演员。《谈判专家》有吴镇宇、刘青云、刘德华,《海关战线》有谢霆锋、张学友,《猎金·游 戏》有刘德华,但票房最多只能卖1亿。今年春节档票房垫底的两部电影,也是出自两位著名港导之手——徐克与林超贤。 曾经在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上跑在最前列的香港导演,如今成为了时代的弃子。他们最擅长的技法,已经成了观众最厌倦的套路。2023年,刘伟强在筹拍 《水饺皇后》的时候,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行业风向的突变。他在采访透露项目制作资金紧张,找了各路香港朋友帮忙,薛凯琪甚至零片酬出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