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机制
Search documents
医疗器械创新的沟通壁垒:医生与工程师如何跨越“语言不通”?
思宇MedTech· 2025-10-06 13:01
许多医疗器械创新停留在想法阶段,往往不是因为缺少需求或技术,而是因为 医生与工程师"语言不通" 。医 生习惯用临床问题来表达,而工程师需要明确的技术参数和结构边界。 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距,常常决定 了一个创意能否真正转化为产品 。 认知范式差异:描述 vs 定量 医生与工程师的教育背景、思维模式、激励机制均不同,导致他们在沟通中难以互换语言——工程师需要的是 "输入—输出"框架 ,医生则常基于症状、流程、临床经验来表达需求。 # 惯于从临床出发:医生的语言与痛点如何难以转化为工程需求 医生往往从患者症状、手术流程和风险出发表达需求,缺乏对工程师而言可操作的"参数"或"限制",导致沟 通困难。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思维路径,有助于工程师更准确地"翻译"需求。 医生的表达强调"什么机会"和"为什么难" 医生常以"临床困境"或"患者痛点"为出发点,例如 手术中定位不准、操作空间受限、并发症风险高 等。这种 描述方式关注的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改变?目标是什么?"而非"能否精确量化某个指标?" 例如,一位胸外科医生可能提出"肺小结节活检太难",这表达了一种临床操作难度。但对工程师而言,真正 可用的信息是"我们需要穿刺针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