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年人才发展
icon
Search documents
陕西宝鸡:城市旅行计划架起青年“归属”之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8月29日至30日,由团陕西省宝鸡市委、宝鸡市文物 局主办,国核锆业团委承办的"青年城市旅行"第三期示范活动顺利举行。来自国核锆业、宝钛集团、航 天7107厂、北方动力、中国石油宝石管业、西凤集团公司等6家单位的48名新入职青年科研人员、管理 人员、高技能人才代表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宝鸡人文历史的浓厚兴趣,开启了一场交流工作、邂 逅友谊的感知宝鸡之旅。 之后,青年们走进中国石油宝石管业企业展览馆,探访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实地参 观西凤集团的制酒车间、万吨酒海库、文化馆;走进和氏乳业集团,参观检测中心、生产车间;走进风 光旖旎的关山草原,开展素质拓展、骑马射箭、露营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国核锆业新入职员工康佳琪来自山西朔州。他说:"这次旅行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包括深厚的自然底蕴、独特的人文积淀与强劲的工业脉搏。它给予青年人的期待与发展机遇,让我倍感 城市的温度。此行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青年在风光旖旎的关山草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青年们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合影 29日上午,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举行的出发仪式上 ...
苏州市科协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
Su Zhou Ri Bao· 2025-09-02 00:09
昨天(9月1日),苏州市科协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审议通过委员人选名单,选举 产生负责人人选,这也标志着苏州市科协青年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出席并 讲话。 本届苏州市科协青工委委员平均年龄37岁,均为全市各行各业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代表,覆盖苏州十 大产业集群。其中苏州青年科学家3名,上市公司董事长或研发副总裁10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 家和各级领军人才18名。青工委成立后,将进一步创新运作和管理机制,整合、开放委员资源,在紧缺 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聚、公益创新服务、生态圈综合支撑等方面积极打造工作品牌。 会议指出,青年人才是驱动苏州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强劲引擎,青工委要成为举荐青年才俊 的"伯乐台"、赋能创新创业的"彩虹桥"、凝聚智慧力量的"强磁场"、建言献策的"智慧库"、弘扬科学家 精神的"传播站",让更多"千里马"在苏州这片沃土上竞相奔腾。 ...
科海观澜/激活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青春动能”
打造"实战练兵场",以重大工程项目锤炼创新能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高强度、高挑战 的实践平台。2024年,自然资源系统组建53支青年突击队,聚焦"急难险重新"任务,推动科技创新与工 程实践深度融合。海水淡化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成功攻克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于载人 航天空间站水循环系统;青藏高原观测团队在海拔5000米建成冰川冻土监测站,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关 键数据支撑;黄河生态保护监测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仅33.5岁,承担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监测与生 态修复任务,贡献了大批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这些例证,无不彰显了青年科技队伍"敢打 硬仗""能打胜仗"的攻坚能力。 近年来,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加速演进,在深地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 修复等关键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正成长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城市到乡村,从山顶到海 洋,一批批青年科研人员挺立创新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如何进一步释放青年潜能,激发其在自然资源 科技创新中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支持机制,从制度保障、实践锤炼与生态培育三方面协同 发力。 科技创新的战场,从来都是砥砺青春的舞台。从昔日李四光"地 ...
四轮驱动聚势赋能“新质力”,构建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
Qi Lu Wan Bao Wang· 2025-04-24 09:52
近年来,乳山市将青年人才工作作为提升城市活力和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围绕青年人才成长发展需求,搭建集聚平台、拓展引育路 径、提升留居品质、保障成长成才,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 聚焦产业主导,优化"链主企业+人才"微生态 打造四大科创基地。依托全国单体最大平价海上风电产业,成立新能源(001258)实训基地、风电叶片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海上新能源 实证实验基地、海上风电叶片研发中心4大聚才基地,引进相关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30余人、青年科技人才500余人,加速了以新能源和 海工重型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做大成势。 构建三大育留机制。推动恒邦矿冶、玫德集团等冲击百亿目标企业,建立人才招引校企订单培养、人才培养双师带徒、人才留用福利分 房的全过程人才育留机制,2024年仅恒邦矿冶项目招引青年人才400余人。 拓展两大技能赛道。与威海高级技工学校、轨道交通等技工院校和智造企业合作,共建政校、政企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近年来通过冠名 培养、自主评价、竞赛晋升等渠道,培养高技能人才1.2万人,2025年计划新增自主评价企业40家,预计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 聚焦成果转化,优化"科研平台+人才"微生态 品牌聚力。创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