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产业发展困境与破局

Search documents
小毛驴“靠边站”背后
Qi Lu Wan Bao· 2025-10-10 16:12
小时候在农村,小毛驴曾是家家户户的"老伙计"——拉磨、驮货、耕地样样都干,是烟火气里最鲜活的存 在。可时过境迁,这熟悉的身影早已风光不再,不仅田间地头难寻踪迹,中国也悄然让出了曾稳居多年 的"世界最大养驴国"宝座。"消失的驴群"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变迁与产业逻辑? 从"万金油"到"靠边站":驴的"铁饭碗"碎了 上世纪90年代前,驴是中国农村当之无愧的"万金油",和牛马相比,驴才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能拉磨、耕 地、运输,甚至还能充当"看门驴"。 年纪大点的人,想必对这种场景印象深刻:驴拉着石磨,不知疲倦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将谷物磨成面粉,为一 家人的口粮提供保障。在山区,驴更是运输主力军,一头成年驴能轻松驮150—200公斤货物翻山越岭,而且 性格温顺,服从指挥,是农民最信赖的伙伴。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机械化浪潮席卷而来。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以其强大高效的作业能力,迅速 取代了驴耕地、驮运等役用功能。 历史上,我国并不缺驴。早在1990年,我国驴存栏量超1100万头,约占全球四分之一。1996年末驴存栏量为 944.5万头,2006年末下降为730.6万头,到2015年末仅剩542.1万头。到了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