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子

Search documents
鲍哲南院士最新Nature论文:细如头发丝的柔性电子纤维——神经弦,实现多模态感知与刺激
生物世界· 2025-09-22 00: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具有一维 (1D) 几何形状的生物医学设备,例如手术缝线、活检针、导丝、内窥镜、测压探头和脑深部刺激电极,几十年来已在患者身上得到广泛应用。与 三 维 (3D) 系统和 二维 (2D)薄膜相比,一维设备体积小巧,能够通过曲折路径,有利于通过微创植入程序深入组织和体内通道。此外,在完成诊断或治疗功 能后,它们可以轻松取出和/或移除。 在众多一维器件中, 电子纤维 备受关注。随着材料、制造工艺、光学和电子学方面的最新进展,电子纤维已具备了许多新功能,包括传感、驱动、组织调节、能 量收集和发光等。尽管其具有大量潜在优势,但由于电子纤维与最初为平面基板开发的传统微制造技术不兼容,其制造仍面临挑战。因此,目前可用的电子纤维 器件存在密度低、功能有限以及组件定位不精确等问题。 2025 年 9 月 17 日,斯坦福大学 鲍哲南 院士团队在 Nature 期刊 发表了题为: High-density soft bioelectronic fibres for multimodal sensing and stimul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名为" NeuroStr ...
脑机接口新突破!科学家研发“动态电极”,可在颅内“游走”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9-20 12:58
南都讯 记者伍曼娜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志远、韩飞团队联合徐天添团队,以及东 华大学严威团队,历经5年多协同攻关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NeuroWorm(神 经蠕虫)。该研究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动态电极"的新范式,打破了植入式电极的"静态"传统,为脑机 接口电极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率先取得医疗器械注检认证的柔性可拉伸电子皮肤。 经过五年攻关,研究团队在郑海荣院士、李光林研究员的帮助下,终于制备出拥有沿着纤维长度方向独 立分布的多达60个通道的、直径仅有196微米的柔软可拉伸纤维电极。 为了让制备的电极"动起来",团队在电极的一端增加了微小的磁头,通过结合高精度磁控系统和即时影 像追踪技术,使电极能够在体内自主调控前进方向,并能稳定记录高质量的生物电信号。 这样的"动态电极"可以在兔子颅内"游走",根据需要主动更换监测目标,研究团队给它命名为 NeuroWorm——神经蠕虫。 该研究中,深圳先进院刘志远研究员、徐天添研究员、韩飞副研究员,东华大学教授严威是论文共同通 讯作者。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谢瑞杰(原刘志远 ...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论文:柔性电子贴片,实现向内脏器官细胞的精准高效递送
生物世界· 2025-05-12 04: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到内脏器官 (例如用于促进器官损伤的愈合,或促进癌细胞凋亡) ,在许多疾病的治 疗中显示出巨大前景。目前,主要的递送方式依赖于循环,然而,这种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到达靶器官, 难以穿透细胞膜,还存在着安全性和可控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精准、安全且高效的靶向器官药物 递送新技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025 年 4 月 30 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默 教授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常凌乾 教授团队,联合 伊利诺 伊大学香槟分校 、香港城市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蚌埠医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 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A battery-free nanofluid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patch for internal orga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 无电池、无芯片的柔性纳米流体细胞内递送电子贴片—— NanoFLUID ,其融合了柔性 电子、微纳加工等前沿技术,具有无线控制、极致轻薄和易贴附特点, 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生物体内脏 器官表面,将药物精准送达靶器官部位以及细胞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