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Search documents
即便被离世的家人伤害过,还有恨, 也可以继续走下去
Di Yi Cai Jing· 2025-05-23 02:45
谈论失去父母的哀伤时,是否忽略了原生家庭中那些破碎、暴力、控制甚至背叛的情感经验?李昀鋆 说,可以理清这些情绪,理清跟去世的亲人的关系,然后接纳自己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 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包括33位女性,11位男性。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离世时平均年龄 19岁,27位父亲离世,15位母亲离世,有两位是双亲都离世,接受访谈时的平均丧亲时间为5.37年。 他们对李昀鋆坦露了原本深藏的丧亲经历和感受,李昀鋆也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到哀伤背后一层层复 杂的情感表达与家庭关系羁绊,以及传统社会文化观点的种种影响。李昀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她的博士 论文,又修改整理成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针对这一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的领域,第一财经记者与李昀鋆进行了对话。 给对方一个接纳哀伤的空间 第一财经:通过你的研究,我意识到对丧亲者来说,没法"节哀"也很难"顺变",那应该怎么样真正去安 慰丧亲者呢? 李昀鋆:关于安慰的话,有一个大前提,是我们实在是太不知道怎么聊死亡、聊哀伤了,所以我们对死 亡和哀伤充满了恐惧。因此,当 ...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Di Yi Cai Jing· 2025-05-23 02:45
"节哀顺变""时间会治愈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当亲友的家人去世后,很多人会用类似的话安慰对方。 10年前,90后学者李昀鋆在母亲骤然离世后,陷入无时不在的哀伤。她意识到,自己做不到"节哀",没法"顺 变",时间的流逝也没法治愈内心的伤痛。李昀鋆将原本属于非常个人的情感体验,转为关于哀伤的学术研究,进 而关注到隐秘、沉默又庞大的年轻丧亲者,这也是一个被国内学术界忽视的群体。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 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包括33位女性,11位男性。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离世时平均年龄19岁,27位父亲离世, 15位母亲离世,有两位是双亲都离世,接受访谈时的平均丧亲时间为5.37年。 他们对李昀鋆坦露了原本深藏的丧亲经历和感受,李昀鋆也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到哀伤背后一层层复杂的情感 表达与家庭关系羁绊,以及传统社会文化观点的种种影响。李昀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又修改整理 成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 ...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远离苏格拉底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13 09:52
《踏着野兽的足迹》(Sur la piste animale) [法]巴蒂斯特·莫里佐 著 ,赵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 从普罗旺斯军营边的荒原狼,到吉尔吉斯斯坦高山上的雪豹;从黄石国家公园的大灰熊,到巴黎闹市厨房里的小小蚯蚓……它们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迹,犹 如摩斯密码,连通了万物生存的奥秘。法国哲学家巴蒂斯特·莫里佐在这本畅销佳作中,邀请读者成为自然的侦探,追踪那些非凡生灵的足迹。在这 里,"追踪"不再将动物视为被动的对象,而是一种哲学练习,它要求我们切换视角,从野性的角度想象动物的生活、思维和感知,最终找回埋藏在人类内 心深处的动物智慧。 [德]鲍姆加通 著,贾红雨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3月 本书是18世纪德国哲学的代表著作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全书以条例、定律的形式结构而成,总共1000条,完整地涵 盖了从形上学、认识论、宇宙论、"心理学"到自然神学的各哲学领域。环环相扣,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定律出发,层层上升,推至各领域,其严谨、条 理、质实、有力的特质充分体现了德国哲学的特点。作者鲍姆加通曾为本书做过三次修订,在第四版中,特别为每个条目中的拉丁文关键术语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