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曼德斯的第四个故事》

Search documents
李安的“精神导师”伯格曼:信念能否解决人类终极问题?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8-24 15:34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是不可逾越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之一,伍迪·艾伦说他是"自电影 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李安将他视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导师",库布里克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 是真正的电影导演,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马丁·斯科塞斯说"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 受到伯格曼的影响"。除了导演过62部电影、170场戏剧外,伯格曼也创作了大量剧本,对于电影和戏剧 之于他的关系,他如是说:"电影是我索求无度的情人,而戏剧则是我忠诚的妻子。"《未实现:伯格曼 文集》一书共收录了伯格曼1942至1969年间"未发表、未上演及未上映"的八个剧本和一部小说,是伯格 曼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的作品,它们见证了伯格曼狂野的想象力、巧妙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对思想摞叠的 功力。这些作品从夫妻关系、性别战争、痛苦绝望、荒诞虚无及毁灭死亡等诸多角度来讨论爱、思想及 信念的问题。 爱与恨构成"最完美的和谐" 自青年时代以来,伯格曼总是尝试着用语言去定义"爱"。在剧本《城》中,安妮认为"欲望,怜悯,温 柔,抱怨,还有谎言"就是爱情。在《木版画》中,延斯从尼采主义的角度讨论爱情,他认为爱情是"所 ...
通过语言探索爱、思想与信念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8-21 22:17
伯格曼看起来像是一位尼采主义者。剧本《与瑞贝卡的六十四分钟》是他在拍完最晦涩难懂的电影《假 面》(1966年)之后写的剧本,其尼采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听力受损儿童研究所里的十四岁女孩安娜身 上——她的人物设置犹如重归荒野的金发野兽,带有原始野蛮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破坏力。而研究员瑞 贝卡犹如一头待醒的母狮——一直都很顺遂,成功,被丈夫爱着,被外界友善对待,随心所欲,所欲必 得,但这些轻逸的单一快乐让瑞贝卡感到虚无和没有意义。于是她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事件:被同性恋女 孩挑衅,路遇女性示威被错误地进行政治关押,让酒吧男人痛殴自己以及被陌生男性揍了一拳。这些痛 苦的经历将她从沉沦的温柔乡里抛出,如重生一般地让她沉思存在的真正意义,最后她和女孩安娜一样 在"残暴地,无情地,充满快乐地"绘画中找到了希望和所谓的意义。 伯格曼还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在《表演练习》《帕斯卡之死》中,他讨论了忧虑和空虚、孤独与荒诞等 问题,剧中的帕斯卡无法忍受孤独,认为"活着才是地狱,生命发明的地狱指挥着我们团团转,筋疲力 尽"。在《关于黑帮大佬为何写诗》中,扮演黑帮老大的演员不停地写诗,是为了抗拒"此在"在日常生 活的沉沦。虽然他的妻子一再烧掉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