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存在主义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一旦被唤出名字,艺术就会逃离|暑期沪京展览推荐
Di Yi Cai Jing· 2025-07-04 03:52
"星美术馆是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她期望像水一样流经人的身边。"何矩星表示。 【上海】 我看见黄金铺道的上海 地点:星美术馆 时间:6月29日起 这是黄浦江畔的星美术馆开馆展的第四部分,将持续大约半年时间。从2022年12月30日开馆以来,星美 术馆历时三年布局了四个开馆展:第一季"开启"、第二季"述而刹那"、第三季"边界",相继呈现170位 国内外先锋艺术家的作品,贯穿了196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的结构性特征和变迁历史,也展现了馆长何矩 星的收藏脉络和学术理想。 第四季"我看将黄金铺道的上海"呈现35位艺术家的作品。这其中既有国际知名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安 塞姆·基弗、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也有国内重要艺术家刘小东、向京、张恩利,有年轻力量厉槟源、蒲 英玮、李松松,也有对于上海至关重要的陈箴、余友涵等。策展团队在何矩星的上千件作品中反复遴 选,最终形成了这个展览。 "每一季展览会有一定的方向性,但在作品的选择上,会更多考虑与整体思想讨论的契合度及现场美 感,而不是简单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筛选。"副馆长陈籽表示。这种开放的策展方式,让展厅内的作品彼 此之间充满了可能性。"星美术馆是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她 ...
加缪:反抗无法推翻的处境,承受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Di Yi Cai Jing· 2025-07-04 01:54
人要通过反抗,来克服荒谬。 "萨特—加缪之争"今天还有热度吗?两位男性公共知识分子,两位卓越的法国文学家,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场说不尽的恩怨。事情发生在遥远的70多年前,但是人物依然新鲜,特别是加缪,《局外人》《鼠疫》的影响 力历久弥新,文字里处处散发的人格和思想依然使人着迷。小说之外,加缪还发表戏剧、散文和思想论著,其 中,1951年出版的论著《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原书名《反抗者》)最近有了一个新的中译本,它写于二人关 系由热转冷之时,更写于冷战开启前后,一个社会高度分裂的时代。 从加缪的笔记里,能看到《我反抗》的写作时间是1946年,《鼠疫》在那年出版,但那是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冬 季,因物资短缺、人心忧伤而显得格外寒冷。那时,加缪在一个阿尔卑斯山中的旅馆住着。他才33岁,已是名作 家,也是声誉达到顶峰的政治左派,可是写此书时,心情并不好。 " 一个人度过了一周,我再一次清楚地认识到,我的能力不足以完成这项工作,一开始时我很狂热,现在想要放 弃。 " 这项工作就是写作《我反抗》。战争结束,似乎能松弛一些了,然而加缪眼里已经有了一幅现代图景:在自由的 旗帜下,以正义,以慈爱,以未来,以超人崇拜……以各种 ...
AI突飞猛进时代的赛博存在主义迷思|荐书
Di Yi Cai Jing· 2025-06-20 09:15
Group 1 - The book "Future of Humanity: Purpose and Meaning in the Age of Superintelligence" by Nick Bostrom explores the duality of AI advancements, presenting both utopian and dystopian perspectives on the impact of AI on humanity [2][3][4] - Bostrom, a prominent transhumanist, argues that the fate of humanity may depend on the actions of superintelligent machines, suggesting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AI [3] - The author envisions a future where human labor becomes obsolete, leading to existential questions about purpose and meaning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AI, potentially resulting in a sense of purposelessness despite increased freedom [3] Group 2 - The book "Nations and Their Ruins: Ancient Greece, Archaeolog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by Yannis Hamilakis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artifacts and modern Greek identity, highlighting how material heritage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narratives [6][8] - Hamilakis analyzes the operations of Greek archaeolog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legal frameworks surrounding ancient artifacts, revealing significant shifts in attitudes towards heritage since Greece's independence [8] - The work emphasizes the role of archaeology in reshaping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identities, illustrating its profound and subtle impact on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ding to modern global capitalism [8]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将俄乌冲突比作孩子之间的战争的评论)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存在主义。
news flash· 2025-06-06 10:00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将俄乌冲突比作孩子之间的战争的评论)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存在主义。 ...
全球年度最贵艺术品的现实与幻象诗意辩证法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22 06:26
光之帝国 1954 油彩 画布 (原标题:全球年度最贵艺术品的现实与幻象诗意辩证法) 纽约时间2024年11月19日,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马格利特著名的《光之帝国》系列画作在佳士 得拍卖中,加上佣金,以1.2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77亿元)的价格售出,刷新雷尼·马格利特作品最 高价拍卖纪录的同时,问鼎2024年度最贵艺术品。 雷尼·马格利特的《光之帝国》(L'Empire des lumières)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系列作品 之一。自1948年至1960年代,艺术家共创作了17幅同名油画,以"昼夜并存"的悖论性场景挑战观者对现 实的认知。画面中,蔚蓝明亮的天空与黑夜笼罩的街道形成强烈对立,这种"不可能的并置"不仅成为马 格利特美学的核心符号,更因其哲学深度与市场价值,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焦点。 《光之帝国》系列的诞生与艺术史事件紧密交织。1954年威尼斯双年展以"超现实主义之味"为主题,马 格利特展出的24幅作品引发轰动,其中《光之帝国》因尺幅庞大成为焦点。观众的热烈反响使艺术家陷 入窘境——他已承诺将画作售予三位藏家。最终,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以100万 ...
哥本哈根: 一半是童话,一半是眼泪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07 00:46
(原标题:哥本哈根: 一半是童话,一半是眼泪) 当哥本哈根在第一缕晨曦中醒来,人们晨跑的脚步声惊飞了停在帆船桅杆上早起的鸟儿。缆绳与铁锚碰 撞出清冷的叮咚声,好像安徒生口袋里的硬币在梦中轻颤。我踩着露水浸润的石板路前行,空气中浮动 着黑麦面包的焦香与海盐的咸涩,这是哥本哈根特有的气息,一半是童话的蜂蜜,一半是北海的眼泪。 骑自行车的邮差从我身旁经过,车筐里插着一支郁金香,花瓣上凝结的雾气正慢慢滑向新港运河。十七 世纪的彩屋在晨光中颜色渐渐浓烈起来,窗台上晾晒的蕾丝桌布被风掀起一角,圣阿尔班教堂的钟声推 着云层向海平面退去,整座城市像一本缓缓打开的童话书。 圣阿尔班教堂(曹诗嘉 摄) 小美人鱼:青铜的裂痕与民族的伤口 晨雾未散时,长堤公园的石阶上凝满露水,小美人鱼铜像在灰蒙天色中泛着幽光。她蜷坐的姿势像一个 被时间锈蚀的问号,鱼尾的鳞片纹路被来来往往游客的掌心磨平,唯有眼角的泪痕依然锋利。这座诞生 于1913年的铜像,是丹麦最矛盾的图腾,她既是安徒生笔下"为爱化作泡沫"的童话符号,亦是民族集体 记忆的创伤载体。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以芭蕾舞剧《海的女儿》为灵感,以妻子埃琳为模特完成铜 像。这座高仅1.25米的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