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Search documents
李安的“精神导师”伯格曼:信念能否解决人类终极问题?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8-24 15:34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是不可逾越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之一,伍迪·艾伦说他是"自电影 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李安将他视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导师",库布里克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 是真正的电影导演,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马丁·斯科塞斯说"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 受到伯格曼的影响"。除了导演过62部电影、170场戏剧外,伯格曼也创作了大量剧本,对于电影和戏剧 之于他的关系,他如是说:"电影是我索求无度的情人,而戏剧则是我忠诚的妻子。"《未实现:伯格曼 文集》一书共收录了伯格曼1942至1969年间"未发表、未上演及未上映"的八个剧本和一部小说,是伯格 曼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的作品,它们见证了伯格曼狂野的想象力、巧妙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对思想摞叠的 功力。这些作品从夫妻关系、性别战争、痛苦绝望、荒诞虚无及毁灭死亡等诸多角度来讨论爱、思想及 信念的问题。 爱与恨构成"最完美的和谐" 自青年时代以来,伯格曼总是尝试着用语言去定义"爱"。在剧本《城》中,安妮认为"欲望,怜悯,温 柔,抱怨,还有谎言"就是爱情。在《木版画》中,延斯从尼采主义的角度讨论爱情,他认为爱情是"所 ...
通过语言探索爱、思想与信念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8-21 22:17
伯格曼看起来像是一位尼采主义者。剧本《与瑞贝卡的六十四分钟》是他在拍完最晦涩难懂的电影《假 面》(1966年)之后写的剧本,其尼采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听力受损儿童研究所里的十四岁女孩安娜身 上——她的人物设置犹如重归荒野的金发野兽,带有原始野蛮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破坏力。而研究员瑞 贝卡犹如一头待醒的母狮——一直都很顺遂,成功,被丈夫爱着,被外界友善对待,随心所欲,所欲必 得,但这些轻逸的单一快乐让瑞贝卡感到虚无和没有意义。于是她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事件:被同性恋女 孩挑衅,路遇女性示威被错误地进行政治关押,让酒吧男人痛殴自己以及被陌生男性揍了一拳。这些痛 苦的经历将她从沉沦的温柔乡里抛出,如重生一般地让她沉思存在的真正意义,最后她和女孩安娜一样 在"残暴地,无情地,充满快乐地"绘画中找到了希望和所谓的意义。 伯格曼还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在《表演练习》《帕斯卡之死》中,他讨论了忧虑和空虚、孤独与荒诞等 问题,剧中的帕斯卡无法忍受孤独,认为"活着才是地狱,生命发明的地狱指挥着我们团团转,筋疲力 尽"。在《关于黑帮大佬为何写诗》中,扮演黑帮老大的演员不停地写诗,是为了抗拒"此在"在日常生 活的沉沦。虽然他的妻子一再烧掉他写 ...
加缪:反抗无法推翻的处境,承受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Di Yi Cai Jing· 2025-07-04 01:54
人要通过反抗,来克服荒谬。 "萨特—加缪之争"今天还有热度吗?两位男性公共知识分子,两位卓越的法国文学家,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场说不尽的恩怨。事情发生在遥远的70多年前,但是人物依然新鲜,特别是加缪,《局外人》《鼠疫》的影响 力历久弥新,文字里处处散发的人格和思想依然使人着迷。小说之外,加缪还发表戏剧、散文和思想论著,其 中,1951年出版的论著《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原书名《反抗者》)最近有了一个新的中译本,它写于二人关 系由热转冷之时,更写于冷战开启前后,一个社会高度分裂的时代。 从加缪的笔记里,能看到《我反抗》的写作时间是1946年,《鼠疫》在那年出版,但那是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冬 季,因物资短缺、人心忧伤而显得格外寒冷。那时,加缪在一个阿尔卑斯山中的旅馆住着。他才33岁,已是名作 家,也是声誉达到顶峰的政治左派,可是写此书时,心情并不好。 " 一个人度过了一周,我再一次清楚地认识到,我的能力不足以完成这项工作,一开始时我很狂热,现在想要放 弃。 " 这项工作就是写作《我反抗》。战争结束,似乎能松弛一些了,然而加缪眼里已经有了一幅现代图景:在自由的 旗帜下,以正义,以慈爱,以未来,以超人崇拜……以各种 ...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将俄乌冲突比作孩子之间的战争的评论)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存在主义。
news flash· 2025-06-06 10:00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将俄乌冲突比作孩子之间的战争的评论)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存在主义。 ...
全球年度最贵艺术品的现实与幻象诗意辩证法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22 06:26
光之帝国 1954 油彩 画布 (原标题:全球年度最贵艺术品的现实与幻象诗意辩证法) 纽约时间2024年11月19日,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马格利特著名的《光之帝国》系列画作在佳士 得拍卖中,加上佣金,以1.2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77亿元)的价格售出,刷新雷尼·马格利特作品最 高价拍卖纪录的同时,问鼎2024年度最贵艺术品。 雷尼·马格利特的《光之帝国》(L'Empire des lumières)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系列作品 之一。自1948年至1960年代,艺术家共创作了17幅同名油画,以"昼夜并存"的悖论性场景挑战观者对现 实的认知。画面中,蔚蓝明亮的天空与黑夜笼罩的街道形成强烈对立,这种"不可能的并置"不仅成为马 格利特美学的核心符号,更因其哲学深度与市场价值,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焦点。 《光之帝国》系列的诞生与艺术史事件紧密交织。1954年威尼斯双年展以"超现实主义之味"为主题,马 格利特展出的24幅作品引发轰动,其中《光之帝国》因尺幅庞大成为焦点。观众的热烈反响使艺术家陷 入窘境——他已承诺将画作售予三位藏家。最终,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以1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