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米塑料
icon
Search documents
Nature子刊:我国学者发现,纳米塑料破坏肠道-宿主相互作用,影响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6-11 00: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环境中的 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变得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微塑料/纳米塑料可以 在人体内积累,科学家们已经在 肺 、 肾脏 、 肝脏 、 生殖系统 ,甚至是 大脑 中发现了 微塑料/纳米塑料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微塑料/纳米塑料无处不在,我们所呼吸的空气、瓶装水、食品包装袋、外卖盒等等,导致我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并摄入 微塑料/纳米塑料。 之前的研究显示,微塑料/纳米塑料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与哺乳动物 肠屏障功能障碍、炎症和免疫失衡相关。实际上,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在微塑料上, 但研 究人员推测, 微塑料的毒性会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纳米塑料由于其纳米级尺寸 (小于1000纳米) ,可以穿透 组织和器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潜在生物危 害。但纳米塑料、肠道菌群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是一个谜,它们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2025 年 6 月 10 日,中国台湾学者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 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disrupt t ...
纳米塑料跨代生殖毒性机制被首次揭示
Xin Hua Ri Bao· 2025-06-03 21:48
为了找到背后的毒性机制,南通大学本科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 对纳米塑料的跨代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我们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母鼠在孕期遭遇纳米塑料暴露后,会引起子代小鼠脑组织内神经元细胞出现 萎缩和丢失,神经纤维缠结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蛋白增加。"团队成员、南通大学本科生蒋梦娜说, 团队还发现,子代小鼠会出现多脏器损伤,且暴露剂量越高,损伤反应越严重。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新元教授告诉记者,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 险,在胎盘和脐带血中已有检测出纳米塑料的证据,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纳米塑料跨代毒性具有性别差异,且不同器官的敏感程度不同。在小鼠模型中,雄性后代对孕期纳米 塑料暴露更敏感,肺部损伤相较于雌性更加严重,小肠的病理损伤更明显。"赵新元说道。不仅如此, 团队还发现,这些受纳米塑料影响的子代,受损脏器中均发生SIRT1蛋白质显著下调现象。"SIRT1蛋白 是一种组蛋白脱乙酰酶,它能感受细胞中的能量水平,具有延缓细胞衰老、帮助细胞抵御外界应激和改 善代谢的功能。"赵新元进一步解释。 本报讯(记者叶真)当塑料制品释放到环境中被缓慢降解成小 ...
PNAS:陈春英院士团队发现,微塑料可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干扰代谢和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11 23: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塑料 的广泛应用极大程度推动了工业化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导致了 微塑料 (MP) 和 纳米塑料 (NP) 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无处不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人类每周微塑料颗粒的 摄入量在 0.1-5 克左右。 为了减轻塑料污染,人们引入了 生物可降解塑料 作为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环保替代品。 聚乳酸 (PLA) 是 全球生产和消费最多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广泛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的制造和作为生物医学递药的载 体。尽管 PLA 被认为是"生态友好"型塑料,但是在人类和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 PLA 的摄入会引发 炎症 ,同时, PLA 会比传统石油基塑料产生更多的 微塑料 ,这意味着其可能具有更大的潜在隐患。 2025 年 5 月 5 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春英 院士团队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PNAS) 上发表了 题为: Incorpor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microplastics into the carbon cycle as carbon source to remodel the endogenous m ...
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来袭,从环境到人体,它如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仪器信息网· 2025-05-09 07:04
尽管当前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微 塑料能够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对人体多个重要系统造成影响,包括 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微塑料的毒性 作用不仅局限于单一器官或组织,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细胞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引发系统性损伤。 导读: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icroplastics/Nanoplastics, MNPs)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因其微观尺寸、广泛分布以及难以 降解的特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关注点。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持续累积,微塑料已经被发现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包括 水源、土壤、大气甚至生物 体内 。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已经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通过 食物链、饮用水、空气吸入以及皮肤 接触等 无处不在的方式。 据估计,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意中摄入大量微塑料,这种隐形污染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微塑料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例如,微塑料能够通过诱导氧化应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