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塑料
icon
Search documents
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Xin Hua She· 2025-06-19 02:18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 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 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 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 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 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 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 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 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 ...
【科技日报】用真菌“吃掉”塑料颗粒
Ke Ji Ri Bao· 2025-06-05 00:54
在生活中,塑料无处不在:从购物袋到快递包装,它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问题。近年来,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同等质量下,小粒径微塑料比大粒径的表面积大,和土壤微生物、养分的接触面积也就大,这 样一来,碳氮流失和激发效应就更严重。"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云驹解释道。 "这项研究首次在田间尺度证实,微塑料污染可能通过'土壤—作物—气候'的正反馈调节,加剧对 全球变化的影响。"许建初说,随着环境中的大粒径微塑料逐渐降解成小粒径颗粒,生态风险还会持续 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 的科研人员,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塑料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代谢命运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 系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危险材料杂志》《国际生物降解与生物分解》上。 "这些成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塑料污染,也为解决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昆明植物研究所研 究员许建初介绍。 小粒径微塑料危害大 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会逐渐分解成微小的颗粒,也就是微塑料。如今,微塑料污染几乎无处不在, 海洋、陆地、大气,就连偏远的青藏高原也没 ...
PNAS:陈春英院士团队发现,微塑料可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干扰代谢和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11 23: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塑料 的广泛应用极大程度推动了工业化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导致了 微塑料 (MP) 和 纳米塑料 (NP) 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无处不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人类每周微塑料颗粒的 摄入量在 0.1-5 克左右。 为了减轻塑料污染,人们引入了 生物可降解塑料 作为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环保替代品。 聚乳酸 (PLA) 是 全球生产和消费最多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广泛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的制造和作为生物医学递药的载 体。尽管 PLA 被认为是"生态友好"型塑料,但是在人类和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 PLA 的摄入会引发 炎症 ,同时, PLA 会比传统石油基塑料产生更多的 微塑料 ,这意味着其可能具有更大的潜在隐患。 2025 年 5 月 5 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春英 院士团队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PNAS) 上发表了 题为: Incorpor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microplastics into the carbon cycle as carbon source to remodel the endogenous m ...
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来袭,从环境到人体,它如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仪器信息网· 2025-05-09 07:04
尽管当前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微 塑料能够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对人体多个重要系统造成影响,包括 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微塑料的毒性 作用不仅局限于单一器官或组织,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细胞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引发系统性损伤。 导读: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icroplastics/Nanoplastics, MNPs)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因其微观尺寸、广泛分布以及难以 降解的特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关注点。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持续累积,微塑料已经被发现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包括 水源、土壤、大气甚至生物 体内 。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已经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通过 食物链、饮用水、空气吸入以及皮肤 接触等 无处不在的方式。 据估计,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意中摄入大量微塑料,这种隐形污染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微塑料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例如,微塑料能够通过诱导氧化应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