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塑料

Search documents
36氪精选: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07:27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 ,作者李承烨 36氪 . 36氪是服务中国新经济参与者的卓越品牌和开创性平台,提供新锐深度的商业报道,强调趋势和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 人先看到未来。 编者荐语: 日经中文网与36氪开展内容交换合作。将精选36氪的精彩独家财经、科技、企业资讯,与读者分享。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日经中文网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 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0%。 而塑料的产量每10到15年 翻一番,这一增长趋势与脑内微塑料浓度上涨的趋势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微塑料,是怎么进入到我们大脑中的呢?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吃喝了。海鲜、水产、盐、你吃下的每一口,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夹带私货。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 ...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5 02:02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Pexels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吃喝了。海鲜、水产、盐、你吃下的每一口,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夹带私货。 微塑料已经渗透进海洋食物链,哪怕你只是吃一口看起来无害的生蚝,它体内可能也有一个自己的塑料勺了。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微塑料已经深入到了脑组织、血管壁,甚至免疫细胞内部。 研究还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样本中,大脑里的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虽然研究尚未证明"塑料导致痴呆",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塑料干扰了大脑代谢;二是患病的大脑更容易让这些微塑料趁虚而入。 无论哪种,都应该引起我们警觉。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 ...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4 13:57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虽然研究尚未证明"塑料导致痴呆",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塑料干扰了大脑代谢;二是患病的大脑更容易让这些微塑料趁虚而入。 无论哪种,都应该引起我们警觉。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0%。 而塑料的产量每10到15年翻一番,这一增长趋势与脑 内微塑料浓度上涨的趋势完全一致。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Pexels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微塑料已经深入到了脑组织、血管壁,甚至免疫细胞内部。 研究还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样本中,大脑里的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很多人没意识到, 微塑料不止存在于食物中,连我们吸的空气也不干净。 研究发现,空气中飘浮的合 ...
Nature子刊:我国学者发现,纳米塑料破坏肠道-宿主相互作用,影响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6-11 00: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环境中的 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变得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微塑料/纳米塑料可以 在人体内积累,科学家们已经在 肺 、 肾脏 、 肝脏 、 生殖系统 ,甚至是 大脑 中发现了 微塑料/纳米塑料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微塑料/纳米塑料无处不在,我们所呼吸的空气、瓶装水、食品包装袋、外卖盒等等,导致我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并摄入 微塑料/纳米塑料。 之前的研究显示,微塑料/纳米塑料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与哺乳动物 肠屏障功能障碍、炎症和免疫失衡相关。实际上,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在微塑料上, 但研 究人员推测, 微塑料的毒性会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纳米塑料由于其纳米级尺寸 (小于1000纳米) ,可以穿透 组织和器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潜在生物危 害。但纳米塑料、肠道菌群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是一个谜,它们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2025 年 6 月 10 日,中国台湾学者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 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disrupt t ...
纳米塑料跨代生殖毒性机制被首次揭示
Xin Hua Ri Bao· 2025-06-03 21:48
为了找到背后的毒性机制,南通大学本科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 对纳米塑料的跨代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我们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母鼠在孕期遭遇纳米塑料暴露后,会引起子代小鼠脑组织内神经元细胞出现 萎缩和丢失,神经纤维缠结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蛋白增加。"团队成员、南通大学本科生蒋梦娜说, 团队还发现,子代小鼠会出现多脏器损伤,且暴露剂量越高,损伤反应越严重。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新元教授告诉记者,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 险,在胎盘和脐带血中已有检测出纳米塑料的证据,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纳米塑料跨代毒性具有性别差异,且不同器官的敏感程度不同。在小鼠模型中,雄性后代对孕期纳米 塑料暴露更敏感,肺部损伤相较于雌性更加严重,小肠的病理损伤更明显。"赵新元说道。不仅如此, 团队还发现,这些受纳米塑料影响的子代,受损脏器中均发生SIRT1蛋白质显著下调现象。"SIRT1蛋白 是一种组蛋白脱乙酰酶,它能感受细胞中的能量水平,具有延缓细胞衰老、帮助细胞抵御外界应激和改 善代谢的功能。"赵新元进一步解释。 本报讯(记者叶真)当塑料制品释放到环境中被缓慢降解成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