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

Search documents
假期建议:学会给自己做减法
3 6 Ke· 2025-04-30 01:01
今天,是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站完最后的一班岗,你就能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但我也发现,很多人不会休息,要么是无节制地放纵自己,沉湎于刷手机、追剧、玩游戏的低级快乐; 要么有休息耻辱,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像被提前设定好的程序一样,被裹挟着只能被动向前走。 为什么要做减法,什么是好的休息方式?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休息的方式不对,你只会越休息越累。 那么,如何才是好的休息方式呢?莱迪·克洛茨的《减法》中,有这样一句话: 少即是多。 学会做减法,减少消耗,才是假期给自己充电最好的方式。 01 减少体力消耗,让精力更充沛 假期到了,许多人开启报复性休息模式,晚上看剧熬夜两三点,白天补觉到日上三竿。 然而,熬夜或者过度补觉,身体代谢节奏被打乱,肌肉得不到正常活动,反而会让自己精力涣散,萎靡 不振。 那么,如何减少消耗,让精力更充沛呢? 我认为,就是做好三件事:睡觉、吃饭、运动。 首先,是学会睡觉。如果总是在熬夜,或者长期睡眠不足,那是在透支你的未来,迟早你的免疫系统会 崩溃。 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早睡早起,没有天塌下来的情况,一定不要晚于12点睡觉。我有个"闭关"的习 惯,只要回家了,鞋子一脱,门一关,什 ...
反思碎片阅读,年轻人渴望恢复「文化体力」
36氪· 2025-04-29 13:38
在上海工作的00后白领王可,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挣扎:每天坐在工位上,用手机刷完上百条社媒热点,往微信收藏夹丢了几十篇深度长文,准备"稍 后再读",可一周下来完整读完的文章不超过5篇。下班后习惯性地躺在出租屋里,她的手指机械地划过一条条短视频,有天饶有兴致地花5分钟看完了《百 年孤独》解说,她突然问自己,"连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都没记全,怎么就看完了一本书?"她尝试去读原著,逼自己读了十几页,实在坚持不下去。 这种无力感普遍弥漫在年轻人群体,背后则是当下年轻人"文化体力"正在慢慢衰退。"文化体力"是近年来互联网流行的一个新词,意思是人们在工作之余, 进行严肃阅读、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所需的精神能量储备。 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承受重量,大脑也需要持续的深度刺激,才能保持对复杂内容的耐受力和专注力。但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这种能力正以肉眼可 见的速度流失——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23.38分钟,而接触手机106.52分钟。习惯碎片化信息的大脑,面对千字以上的文字就自动"宕机"。 人们渴望恢复"文化体力",本质上是对"大脑空心化"的抵抗。长时间的空虚感,倒逼年轻人寻找更有质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