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体力
icon
Search documents
年轻人渴望恢复“文化体力” 上海交大李晓静:这是一种必然回归
Bei Ke Cai Jing· 2025-07-17 06:23
当下,年轻人正渴望恢复"文化体力"。短视频加剧了信息过载与认知碎片化,催生了一种"刷后负罪感",为此,很多年轻人开始转向科普播客等"智性娱 乐"。针对这种现象,李晓静表示,"这可能是一种必然回归。人类的记忆为什么会记住东西,是因为在不断地去复述它、不断地去重构这个精细加工的意 义。但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复述,也没有时间去深度思考,人类的短期记忆、专注力都会被侵犯,长此以往海马体的长期储存记忆能力也会 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年轻人现在会转移到去看一些科普的节目,就是刚刚说到的'智性娱乐',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受到损伤以后,人类天然 有去追求更高阶的,去发展我们'智性'的这种需要。" 与此同时,李晓静在现场建议年轻人,要在日常媒介使用当中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并呼吁对算法和平台做一些干预和治理。她表 示,"今天整个媒介生态逻辑是流量至上的,实际上没有太多好的一个评估机制。未来,一个良好的生态,需要建构一个媒介的信用机制,来评估不同网红 的信用体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完全唯粉丝数、唯流量数是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马榕)7月15日,2025贝壳财经年会"消费大会"在上海举办。 ...
反思碎片阅读,年轻人渴望恢复「文化体力」
36氪· 2025-04-29 13:38
在上海工作的00后白领王可,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挣扎:每天坐在工位上,用手机刷完上百条社媒热点,往微信收藏夹丢了几十篇深度长文,准备"稍 后再读",可一周下来完整读完的文章不超过5篇。下班后习惯性地躺在出租屋里,她的手指机械地划过一条条短视频,有天饶有兴致地花5分钟看完了《百 年孤独》解说,她突然问自己,"连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都没记全,怎么就看完了一本书?"她尝试去读原著,逼自己读了十几页,实在坚持不下去。 这种无力感普遍弥漫在年轻人群体,背后则是当下年轻人"文化体力"正在慢慢衰退。"文化体力"是近年来互联网流行的一个新词,意思是人们在工作之余, 进行严肃阅读、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所需的精神能量储备。 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承受重量,大脑也需要持续的深度刺激,才能保持对复杂内容的耐受力和专注力。但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这种能力正以肉眼可 见的速度流失——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23.38分钟,而接触手机106.52分钟。习惯碎片化信息的大脑,面对千字以上的文字就自动"宕机"。 人们渴望恢复"文化体力",本质上是对"大脑空心化"的抵抗。长时间的空虚感,倒逼年轻人寻找更有质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