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精神
icon
Search documents
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工作者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退役不褪色 续写新荣光
Jing Ji Ri Bao· 2025-06-06 21:43
来自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退役军人事务员李尚宣,是退役军人们口中的"小战 友""好女儿"。从事退役军人事务员工作以来,李尚宣走村入户与退役军人常联系、交朋友,用脚步和 真心拉近与退役军人的距离。她还与困难退役军人帮扶结对,为他们过生日,手把手教他们学习使用智 能手机,提供上门送餐等特色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保障好退役军 人。 本报北京6月6日讯(记者郭静原)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国新办6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工作者代表围 绕"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自2008年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用声音和情感守护红色阵 地。多年来,她始终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完成讲解1万余场,服务游客超60万人次,成长为金牌讲解 员。她还带头成立"红色巾帼志愿服务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素材走进校园课堂,同时也走进 社区广场、田间地头、村民屋堂、企业车间,让红色故事更具时代温度。 无论是身在军营还是扎根乡土,转换的是"战场", ...
“我要再加把劲,让红色故事更好流传下去”(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高维田身着军装敬礼。 史九永摄 早上6点,家住安徽省天长市广陵街道翠微巷的老人高维田便起了床。吃过早饭,高维田拎起浇水壶, 缓步走向院中,开始打理起自家菜园。几平方米的菜地里,种满了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老人一边 浇水,一边仔细观察有无杂草、枯叶,这个习惯他已坚持多年。 "黄瓜长势不错,再过几天就可以摘下吃了。"高维田笑着说,"忙碌了一辈子,现在依旧闲不下来,管 理菜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愉悦心情。" 这位忙于种菜的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新四军战士。1925年9月,高维田出生在天长金集镇,再过几个月 他就将年满百岁。如此高龄,老人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跟记者谈起抗战往事,高维田 便把菜放在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参军为何选择新四军? "新四军帮助穷人,对待老百姓态度很好,还能经常打败日本鬼子" 高维田向天长市金集中学学生赠送书籍。 陶晓明摄 年少时期,高维田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有一回,高维田和自己的3个朋友在一块时,谈起来:"我们老 百姓辛辛苦苦,还饿着肚子,被日本人欺负,这是什么道理?"4个小伙子一合计,决定一起去参军。 当时,金集镇附近有国民党军队和新四军,高维田率先提议要加入新四军。"新四军帮助 ...
“枪声一响,我们连队所有战士向敌人冲去”(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5-19 22:01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聆听孔宪德讲述战争年代的 故事。 以上图片均为曹静怡摄 军装、纪念章、老照片、回忆录……得知一群孩子要来,孔宪德特意交代儿子孔毅把家中的老物件找出 来。"多和年轻人交流,才能将红色精神更好传承下去。"离休之后的孔宪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今年97岁的孔宪德,出生于山东临朐,是一位因战七级残疾军人,也是一位抗战老兵,现定居浙江金 华。上个月,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上,来自金华市婺城区的少先队员们,整齐列队,给孔宪德献上鲜花。 那天,好几个月没有出门的孔宪德,执意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他佩戴奖章,身着军装,还特意录制了一 段祝福视频。 为什么参军? "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 5月初,一群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系着红领巾,手捧鲜花,按响了孔宪德家的门铃。 孔宪德敬礼。 孔宪德倚在沙发上,孩子们围坐在他身旁,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那时候孔宪德山东老家闹饥荒, 日伪军进犯,百姓家的炉灶内凡是没有蛛网的,说明家里有粮食,必须交出来。 回想起这些事,他既愤怒又伤感:"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后来,16岁的孔宪 德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1 ...
“是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就应该站出来”(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5-18 22:02
李金水敬礼。 李金水所获的纪念章。 以上图片均为马梦迪摄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 战中,抗战将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拿起武器坚决战斗时,他们 有的是青年,有的还只是孩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正义,他们 奔赴战场、同仇敌忾。 岁月流转,每当回忆起峥嵘岁月,抗战老兵或激昂、或低语,有时微笑、有时落泪,他们的故事是最真 实、最动人的民族记忆。本版今起推出"时空对话"系列报道,本报记者走近抗战老兵,听听他们忘不了 的事、还牵挂的事,记下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奋斗。 年近百岁、面容清瘦,却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聊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仍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眼前这位老人叫李金水,穿着整齐,胸前挂满纪念章。 李金水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下北漳村一户贫苦人家。他所在的下北漳村是"前方鲁艺"学校所在 地,1944年,17岁的李金水加入了八路军。 什么是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为了抗日,是不怕死的" 抗战期间,村里一直驻有八路军部队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