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

Search documents
超强激光脉冲实现单次全结构测量
Ke Ji Ri Bao· 2025-06-29 23:21
RAVEN技术原理是将激光束分成两部分。一束用于测量激光颜色(波长)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 化。另一束则通过双折射材料(能分离不同偏振光)进入微透镜阵列,记录激光脉冲的波前形状与方 向。最终,这些信息被专门的光学传感器以单帧图像形式捕捉,并通过计算程序还原出完整的激光脉冲 结构。 该技术已在德国ATLAS-3000拍瓦级激光装置上成功测试。实验中,研究团队首次在实时状态下观察到 激光脉冲中此前无法测量的微小畸变与波前偏移(空间—时间耦合效应),并据此对激光器进行了精确 调校。这些空间—时间耦合效应会显著影响超强激光实验的稳定性和精度。 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德国慕尼黑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开创性技术,首次实现了 对超强激光脉冲全结构的单次测量。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技术有望革新人们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掌控 方式,将在探索新物理、实现聚变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带来深远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自然· 光子学》上。 此次研究应用了电磁矢量近场实时采集(RAVEN)的全新单次测量诊断技术。借助该方法,研究团队 能够在单次激光脉冲中,高精度测量其完整形状、时间结构与对准情况。 这是首次实现对超强激光脉冲的完整 ...
合锻智能20250611
2025-06-11 15:49
合锻智能 20250611 摘要 中国核聚变能源领域投资巨大,预计到 2028 年每年将达到 200 亿元, 若包含潜在示范堆项目,总投资将超过 2000 亿元,年投资额或升至 400 亿元,但相较传统核电投资规模仍相对较小。 合锻智能作为核聚变龙头企业,真空室和堆内构件业务占装置价值量约 10%,预计在 400 亿年度投资中实现 40 亿收入和 10 亿净利润。当前 给予 50 倍估值较为合理,对应市值约 500 亿元,未来市值增长空间巨 大。 托卡马克装置真空室是主体结构,价值量占比约 8%,加上堆内构件达 25%。其核心功能是提供稳定运行环境,为等离子体提供高温高压真空 环境,并作为安全屏障支撑内部重力并抵御复杂电磁力。 核聚变装置包层材料使用多种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如低活化铁素体 马氏体钢、氧化物弥散强化钢、钛、碳化硅复合材料及高熵合金,以提 高导热能力、熔点和抗热负载能力。 DIB(等离子体内壁)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杂质污染等离子体,并将等离 子体辐射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通常采用铍或钨作为直面材料,特种 316LN 不锈钢作为支撑背板。 Q&A 核聚变行业的投资规模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今年以来,核聚 ...
欧洲核聚变“潜力股”吸引了创纪录的一轮投资
news flash· 2025-06-11 04:11
欧洲核聚变"潜力股"吸引了创纪录的一轮投资 金十数据6月11日讯,德国一家初创企业获得了创纪录的1.3亿欧元融资,用于开发其核聚变能源技术。 目前,投资者加大了对在欧洲核聚变能源竞赛中可能获胜的企业的押注。总部位于慕尼黑的Proxima Fusion的投资由科技投资者Cherry Ventures和Balderton Capital领投,是迄今为止欧洲核聚变领域最大的 一笔投资。Cherry Ventures的创始合伙人菲利普·戴姆斯将其描述为"押注欧洲在解决人类最大挑战之一 方面的领导能力"。他示:"全球没有那么多市值上万亿美元的公司,但我们认为,如果有一家公司可以 做到这一点,那就是Proxima。" (英国金融时报) ...
谷歌投资TAE Technologies,再次押注核聚变发电
Sou Hu Cai Jing· 2025-06-04 17:29
TAE 原名为 Tri Alpha Energy,多年来在"隐身模式"下开发其反应堆设计。该公司最初采用的方案是将 两个等离子体球发射碰撞,然后用粒子束使形成的等离子团旋转。这个等离子团外形像一根中空的雪 茄,可自行产生磁场,与反应堆本身的磁体协同工作,实现对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 今年 4 月,TAE 宣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再需要发射两个等离子球来启动反应,而是能直接通过粒 子束生成、加热并稳定单个等离子体。TAE 表示,这样可以让反应堆变得更小、更便宜、也更易于运 行。 谷歌已参与 TAE 两轮融资,上一轮是在 2022 年,当时筹资 2.5 亿美元。事实上,谷歌与 TAE 的合作 可以追溯到 2014 年,谷歌的计算机科学家与 TAE 工程师合作,利用机器学习(AI)寻找聚变装置的最 佳运行参数。 TAE 首席执行官 米歇尔·宾德鲍尔(Michl Binderbauer)曾在 2022 年对媒体表示,在使用 AI 之前,优 化反应堆参数需要约 两个月时间、1000 次实验。而 AI 技术的引入将实验次数减少了两个数量级,仅 需几小时即可完成。 商业化核聚变能源,从来不是件便宜或快速的事。 本周,TAE ...
全球聚变竞赛白热化,谁将主导未来能源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6-04 10:54
从中国聚变的研发布局和发展路径来看,现已构建起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的研发生态体系。国家队主攻 主流技术,民营企业探索商用前景和创新技术路线。2025年以来,国内投入较早的聚变装置都取得了关 键技术进展。中科院等离子所的EAST装置首次完成一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模拟出未来聚 变堆运行所需环境。中核西物院的环流3号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都突破一亿摄氏度,原子核 温度达到1.17亿度,电子温度达到1.6亿度,综合参数大幅提升。 民企代表新奥集团实现差异化破局,选择氢硼聚变与球形环托卡马克的技术路线。2025年4月,其"玄 龙-50U"装置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到4000万度,这不仅验证了氢硼等离子体 的高参数可行性,为后续的磁约束氢硼聚变实验奠定基础,相关实验成果更对包括中国在内七方国际合 作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球聚变竞争因AI算力需求爆发而显著提速,零碳高能的聚变能源成为破解AI时代能源困局的核心方 案。国际能源署《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达415太瓦时,占全球总 量的1.5 ...
未知机构:中信电新聚变建设加速进行关注重点项目推进中国聚变能源研究正-20250507
未知机构· 2025-05-07 02:50
【中信电新】聚变建设加速进行,关注重点项目推进 中国聚变能源研究正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多个重点项目有望在技术路线和商业化探索上持续进步。 根据各公司官网及公告: 江西 "聚变星火一号"作为裂变 – 聚变混合堆标杆项目,一期投资 160 亿元(总投资 300 亿元),该装置设计 Q 值 突破 15; 中科院合肥 BEST采用混合磁体技术,计划在 2027 年建设完成 江西 "聚变星火一号"作为裂变 – 聚变混合堆标杆项目,一期投资 160 亿元(总投资 300 亿元),该装置设计 Q 值 突破 15; 中科院合肥 BEST采用混合磁体技术,计划在 2027 年建设完成,并将在全球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环流 3 号坚持纯氘 – 氚路线,实现 100% 高温超导运行,预计将在 2045 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 星环聚能专注高温磁体研发,成都先觉探索激光约束路径,能量奇点(洪荒)的 170 规划高温超导方案值得重点 关注;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CFETR 与 "中国聚变"项目正推进后续注资,CFETR 项目计划于 2035 年前完成建设。 上述项目的推进标志着我国聚变研究已形成 "国家队 + 民营机构"、"聚变 ...
加快“人造太阳”研发 记者探秘大科学装置“夸父”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03 06:0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劳动者以专注为经,以耐心为纬,织就段段华彩篇章。在群山之巅,在地心深 处,总会有一些人坚守在岗位,追光逐梦,向"新"而行。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期,一批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 在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好 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搜寻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线。 在重峦叠嶂的喀斯特群山之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仰望苍穹、远眺寰 宇,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 在地下700米深处,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可以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1000万倍,捕捉有 着"宇宙幽灵"之称的中微子。 大科学装置"夸父" 加快"人造太阳"研发 夸父逐日的神话我们都听过,但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大科学装置"夸父",不是助力逐日,而是助力"造 日"。 太阳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内部源源不断地发生着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滋养万物。 聚变能源具有原料丰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独特优点,聚变发电可提供近乎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 替代有限的化石能源,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人类要 ...
我国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白天卫星激光测距;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5-03 02:42
1.【全球首次,我国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白天卫星激光测距】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获悉,2025年4月27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科研团队成功开展了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 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技术试验,这是全球首次在白天对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卫星激光测 距,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 财联社) 2.【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30日宣布, 其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这是聚变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 就。据介绍,最后一个完成制造的组件是中心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由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该模块将 运往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的ITER现场进行组装,届时中心螺线管将成为整个系统中最强大的磁体, 其磁力强大到足以举起一艘航空母舰。中心螺线管将与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这些磁体 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并交付。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3000吨。它将作为ITER甜甜 圈形反应堆的"电磁心脏",发挥核心作用。(腾讯网) 3.【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 ...
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工程总装正式启动
news flash· 2025-05-02 01:00
智通财经5月2日电,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5月 1日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BEST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 的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 贡献。 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工程总装正式启动 ...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news flash· 2025-05-01 07:05
智通财经5月1日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30日宣布,其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 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这是聚变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据介绍,最后一个完成制 造的组件是中心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由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该模块将运往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 斯的ITER现场进行组装,届时中心螺线管将成为整个系统中最强大的磁体,其磁力强大到足以举起一 艘航空母舰。中心螺线管将与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这些磁体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 制造并交付。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3000吨。它将作为ITER甜甜圈形反应堆的"电磁心 脏",发挥核心作用。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