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icon
Search documents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03 07:5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 0:00 想象一个场景:从海里随手捞起一杯水,用这杯水提供的能量就能点亮万家灯火——是不是有些天方夜 谭?但对科学家来说,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为人类描绘的美好未来。 7月1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被科研人员探求人类终极能 源的尝试深深震撼。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模型。本报记者 康朴 摄 "太阳之所以发光放热,是由于其内部不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创新展览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 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的 原理,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从而持续稳定释放出巨大能量。 氘和氚,就来自于海水——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氚则可以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如果把BEST装置商业化比作攀登珠峰,那么扶持、培育相关产业就是"沿途下蛋"。依托核聚变衍生技 术中的高精度太赫兹偏振干涉仪诊断技术研发出安检设备,已应用于合肥地铁;依托超导磁体、射频、 离子源等衍生技术,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用于医疗产业…… 核聚变能的好处还不止于此。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核灾难让不少 ...
助力中国科创 逐梦“星辰大海”
Ren Min Ri Bao· 2025-06-09 22:46
5月初,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此举行。 海内外两千多家企业、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与,对接金额破千亿元,成为一场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盛 会。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安徽科创何以一 再攀登高峰?这离不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贡献。 为了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6年,中国 开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重要力量。9年间,上海张江、 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在原始创 新、产研转化、招才引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如何帮助中国科技创新逐梦"星辰大海"?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以前,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它在半年内就做到了'眼 明手快'。"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捷说。公司实验室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在2000多家 医疗机构服务。 谈起 ...
科技“流量”激活文旅“增量”
Ren Min Ri Bao· 2025-06-02 21:43
游客在瑶光火箭观礼平台拍摄火箭升空。 中旅(海南)航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火星1号基地内的火星模拟生存体验中心。 资料图片 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 马二虎摄(影像中国)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人造太阳"等科技成 果捷报频传,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进行一场新奇、有趣的科技旅游,成为越来越多 群众的选择。如何化科技"流量"为文旅"增量",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各地不断探索优化硬件、完善服 务。 ——编 者 海南文昌—— "追火箭"有了观礼平台 海南首个航天观礼综合平台—瑶光火箭观礼平台5月20日在海南文昌正式投入运营,当天便迎来了长征 七号改运载火箭的发射。 这一观礼平台距离文昌航天发射场仅6公里左右。平台上,四年级小学生延钰菲和来自各地的约800名游 客在顶层共同观看火箭发射。 "5,4,3,2,1"——火箭的火焰照亮夜幕,平台的光束射向天际……19时50分,火箭发射升空,游客 们举着手机记录,现场欢呼声阵阵。"很兴奋、很震撼,感觉一伸手就能'抓'到火箭。"延钰菲说。 火箭发射前,观礼主持人对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选址等背景知识作了介绍:"在文昌发射同样 ...
AI赋能核聚变离不开生态融合
从目前的实践看,AI在处理核聚变复杂数据、开展精准预测、实现智能控制等方面已展 现出强大的优越性。比如,过去高度依赖人工经验介入的等离子体数据分析耗时耗力,引入 AI后从"至少数小时建模"变成"毫秒级求解",还能开展实时趋势预测,为未来聚变堆的设 计、优化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借助AI模型实现提前300毫秒预测,能有效避免因等离子体 不稳定导致的核聚变反应中断,这也是传统商业软件难以企及的;借助语言大模型可以整合 聚变专业知识、专家经验和试验记录等文字、视觉信息,构建跨领域的聚变知识中枢,甚至 为建立跨装置的数据库带来可能,从根本上革新聚变研发范式。 随着AI与聚变的融合走向深入,势必将为建立聚变的开源生态打通路径。一方面,打通 数据壁垒,深化互补性资源整合,以生态协同降低研发风险,发现攻克聚变难题的更多可 能;另一方面,推动降低知识整合的边际成本,促进跨界协同,加速聚变研发进程。 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正赋能聚变研发,并有望通过推动学界、业界及政策的深度 协同,重塑核聚变研究的生态体系,让人类早日看到聚变曙光。其间,初尝AI"甜头"的核聚 变行业已认识到,生态融合是这场赋能的必由之路。 核聚变被称为"人造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将于后年建成 五年内有望“点亮第一盏灯”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4-28 06:08
来源:文汇报 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双重压力下,核能作为低碳可调度基荷能源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据国际原子能机 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我国则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 我国聚变能应用正在实行"三步走"战略。今年1月,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刷新了"亿度千秒"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聚变能源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 越。BEST则将真实产生能量,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工程 设计,未来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李建刚介绍,聚变工程示范堆将完成从国际热核聚变实 验堆(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之间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演示聚变能持续大功率、安全稳定运行的 可行性。 李建刚表示,未来10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据介绍,与大型核反应堆相 比,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特点,还因其体积小、固有安全 性高、功率比大、适应性好、核废物产生量少、退役成本低等优势,在全球受到日益广泛关注。目前, 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并有望率先 ...
走进中国“人造太阳”诞生地:2027年中国将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4-22 22:56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迅典】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1月20日 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了托卡马克装 置高约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就EAST的进展、核聚变未来应用前景等问题专访了该所副所长徐国盛。 "亿度千秒"世界纪录背后的15万次实验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EAST装置刷新的"亿度千秒"世界纪录时,徐国盛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在讨论在 全金属壁条件下,等离子体能否实现400-3000秒的运行。温度和密度以及约束时间三者乘积也被称 为'聚变三乘积',缺一不可,我国此次的'亿度千秒'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国际社会对聚变能源实现的信 心,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目前,仅中国实现了这一突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在核聚变 领域的强大实力。" "亿度千秒"的实现还标志着中国聚变能源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EAST的成功运行不 仅是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大突破,也在国际核聚变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正在建造的国际热核聚变 实验堆(ITER)是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