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

Search documents
拍电影的,少听姜文
Hu Xiu· 2025-05-22 07:25
5月20日,票房单日四千多万,2011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 如果说疫情三年对中国电影有任何正面影响,此时就是证明—— 没人再觉得票房低这事儿有啥问题了。历史新低?So what? 习惯了。 五一档后这段空窗,一直想多聊聊类型片,因为我确实认为它是中国电影的答案。今天可以沿着上一篇 接着聊,因为除了怎么拍,我觉得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可以聊。 一个很好的引子是,最近姜文连着出来讲话。那,不妨就从他聊起。 1. 姜文这次来北影节做评审团主席,开大师班,包括前几天又做了《让子弹飞》的映后谈,如此密集的出 来露面,对影迷肯定是个惊喜。 那为啥他开始频繁亮相呢? 因为有新片要上了嘛。 平时搞创作,过自己的日子,宣传期出来走动走动,少消耗自己的观众缘,尽量保持神秘感,这确实是 创作者最理想的形态。从这个角度,姜文当然配得上那些关注、赞誉与行业地位。 所以,先说两个观点吧—— 姜文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那点儿可能他个人毫不care的"活人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创 作者,他太独特了,也太珍贵了。 个体层面,他的价值无可替代。但如果我们站在行业视角,那就是标题那句话—— 如今拍电影的,还是少听姜文吧。 2. 上周看了姜 ...
电影要走出“像”的困扰(锐见)
Ren Min Ri Bao· 2025-05-12 22:21
为了批评电影创作的跟风和流俗,法国批评家特吕弗曾提出"作者电影"的主张,后来人们以此表扬那些 充分张扬导演个性的电影。不过,创作的跟风也随之而来:许多瞄准国际化艺术范儿电影节的个人创 作,虽然看起来和类型片确乎不像,但在"我一定不像"这事上,它们又很像,以至于有时候,"不 像"和"不像"撞车。比如,每出一位新的"作者",必定马上会有人将其与影史大家比附,"此时或某地的 某某尼或某某斯基",类似修辞看得多了,时常感叹褒贬莫辨。 不可否认,从电影史、艺术史维度看,相像是一种常态,并且构成了传承。成龙动作片对巴斯特·基顿 默片场景的重现充满敬意也充满新意,姜文在《一步之遥》开头一边复刻《教父》名场面,一边一本正 经地留下自己的光影笔迹,邵艺辉的作品被认为延续了上世纪上海文华公司的风格。这样的像,谁曰不 宜?谁又会忽视创作者本人的存在?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像,而在于只有像、没有不像。当不像的 部分鲜明起来,就意味着真正强大的创作主体出现了。 北影节结束,"五一档"接续。几部影片的主创都在求新、求变,但这些实验,恐怕还不能说是完全成功 了。 "像"已然成为困扰电影业的负资产,成因复杂,表现不一。归根到底,创作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