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

Search documents
在侨批中重温胜利喜悦(人民家书)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9-03 00:15
1945年11月17日,广东台山籍华侨李云宏从古巴写给儿子的书信。 李云宏曾孙李柏达供图 1946年1月12日,广东揭阳籍华侨吴道善从印度尼西亚写给家人的书信。 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供图 1946年1月12日,广东揭阳籍华侨吴道善从印度尼西亚写给家人的书信。 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供图 1945年11月26日,广东梅州籍华侨梁炯君从印度尼西亚写给父母的书信。 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供图 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1945年10月8日,福建泉州籍华侨蔡经培从菲律宾写给父母、弟妹的书信。 游客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完全胜利。 消息传遍世界,海外华侨热血沸腾! 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侨批是近代以来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 款凭证,承载着海外华侨的爱国心、桑梓情。写于抗战时期的侨批成为记录当时华侨真实生活与精神面 貌的鲜活档案。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Ren Min Ri Bao· 2025-05-11 22:30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专业化的"批局"正式形成,潮汕、闽南等地批局林立,侨批的收寄和解付由一开始 的单枪匹马(水客时代),发展为成熟的侨批业,运营体系日趋完整,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大生意,一 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半数左右的家庭依赖批银生活,故有"食番批"之说。批银 用于养家糊口,这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侨批始终悄悄承担着另一种任务:孙中山的海外筹款,以及 修桥铺路、兴办学校的善款,也常常用侨批的方式寄回国内。抗战爆发后,侨批更是担起了救亡图存的 角色。 侨批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随着下南洋(包括南美)的人日渐增多,"水客"应运而生。往返于 番外和家乡之间,替华侨运送家书、钱银(合称侨批),水上来水上去,故称"水客"。潮汕人另有两个 词:"讨水"或"讨海"。大意是,在水上(海上)讨生活的人。一个"讨"字道尽了水客的艰辛和不易。 许泽溥给友人"珊兄"的信中又说: 弟漂泊天涯,衣食奔走,值兹国难方殷,男儿报国之秋,为因家界,未克许身报国,中夜深思,于身有 愧,然七尺之躯,何甘长此雌伏…… 存亡继绝之际,许多华侨都曾以"匹夫之捐"尽过微薄之力。每一封侨批,无论数额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