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理论

Search documents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6-20 02:05
其次,要创新市场化机制,打造数智化交易平台。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交易环境;打通跨区域数 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为生态产品跨域流通奠定基础。 再次,需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叉学科,培养兼具生态科学、信息技术和金融知识的 复合型人才。同时,搭建互动式科普平台,增强公众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培育全民绿色消费理念。 科技创新更有效推动了生态产品数量和质量双重提升。一方面,关键技术攻关破解了生态修复中的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另 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既实现了增产增收,又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此外,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 兴起,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路径。 应当看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而科技力量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在"两山"转化中的引领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下方面集中发力。 首先,应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夯实生态价值量化与转化的技术基础。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化生态价值核算技术创新,开 发更为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 ...
砂岩型铀矿找矿有了新“钥匙”
Ke Ji Ri Bao· 2025-06-06 01:21
原标题:砂岩型铀矿找矿有了新"钥匙"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瑜)铀是核工业发展的"粮食"。近年来,我国新增铀矿资源量主要来自北方 砂岩型铀矿。记者近日获悉,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研究员带领科研团 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砂岩铀成矿理论——"渗出砂岩铀成矿理论",有望成为我国"铀粮库"从盆地边缘 向盆地中间、从浅部向深部、从灰色沉积砂岩向红色沉积砂岩拓展的新钥匙。 按含矿的岩石类型划分,我国铀资源主要有四大类型,即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 型。其中,我国北方多为砂岩型铀矿,南方多为硬岩型铀矿。 按照传统理论,找矿的目标层位多位于灰色砂岩层,找矿空间多集中于盆地边缘,深度主要在浅 部。然而,传统砂岩铀成矿理论在指导、解释红杂色沉积砂岩层中铀成矿作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红色砂岩中铀成矿机理不清?盆地中间和深部能否成矿?带着疑问,李子颖和团队基于扎实的国内 外研究资料,对二连盆地白垩系红色建造中典型哈达图砂岩铀矿床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解剖,创建了深部 富铀富有机质流体"渗出"砂岩铀成矿理论:即深部含有机物的流体携带铀,在深部压力和较高温度等驱 动下,沿断裂等通道渗出至浅部砂岩层中,因为温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荷根,多年潜心研究钼矿成矿理论——科研之光在找矿一线闪耀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5-22 01:41
THE HOL n are 76 66 Y 150 欧阳荷根在三江中段红山-红牛铜矿床查看矿区岩芯。 走进欧阳荷根的办公室,靠墙一排书柜整齐陈列着中外矿床学的大部头以及各类专业书籍,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摆放在其中的一块块岩 石标本:花岗岩、铅锌银矿石、铜矿石、钼矿石……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是他多年野外考察带回的珍贵样本,也见证了这位年轻学者在 科研路上的风雨和荣光。 2013年7月1日,29岁的博士毕业生欧阳荷根走进中国地质科学院——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建立的少数科学研究院、地质科研的殿 堂,正式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锁定科研目标 2003年,欧阳荷根考入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该校原名华东地质学院,地学底蕴深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不 仅是是国家特色专业、国防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大学四年,他始终保持一贯优异的成绩,但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热爱。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对未来充满迷茫,他不 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地质,更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转折发生在硕士阶段。本科毕业后,欧阳荷根考取了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地质专业。2008年12月初,在读研 ...
乌蒙山区地质灾害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5-22 01:41
据悉,该项目实施以来,各参与单位紧密协作,以镇雄县为核心研究区域,全面开展乌蒙山区地质灾害研究工作。项目从孕灾物质基 础、层序地层结构和构造地貌样式三个方面揭示了乌蒙山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重大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及其深层致灾机制;利用 热红外遥感技术,初步形成了乌蒙山区斜坡形变探测新方法。同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建立了中小型滑坡灾害隐患精准识别 与风险区划智能模型,为云南省地质灾害精准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研发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数值模拟软件,为乌蒙山区高位远程与空 间预测提供科技支撑保障;构建了煤层采空区滑坡深部易灾地质结构模型,完善了典型滑坡立体科学观测系统,揭示了煤层采动作用下滑 坡的破坏模式与失稳机制;初步探明了采空区覆岩破断沉降机理和煤矿开采施工工序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为指导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 基础。 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殷跃平对各专题汇报进行了点评与指导。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 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长安大 学、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承担单位的课题负责人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