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

Search documents
聊聊3个容易被误解的心理学概念
3 6 Ke· 2025-06-20 00:00
这几年来,心理学科普越来越普及,许多心理学概念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和认知,被大众所接受。 然而,有些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望文生义,导致曲解和犯错,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内涵,难 以产生效果。 不过,很多人对课题分离会有疑问。比如: 课题分离是不是有点冷漠,有点不近人情?这跟我们传统接受的教育好像不太一样? 有些场景好像不适用课题分离?比如孩子不愿意学习、长辈容易被骗,是不是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干预? 之所以会有这些疑问,是因为许多人忽略了一点:课题分离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它实际上是有其适用 范围的。 什么适用范围呢?它针对的是在人际关系中容易「跨越边界」的人,也就是容易模糊掉「自我与他人」 关系的人。通常包括这三种情形: 完美主义者,喜欢过度担责,希望一切更加可控的人。比如:喜欢给被别人建议,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想 法去做,甚至习惯动手帮别人把事情做了……诸如此类。 高度敏感者,经常容易内耗,容易为小事胡思乱想的人。比如:不敢拒绝别人,一想到别人因为自己的 拒绝而失望,就会背上沉重的愧疚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三个容易被误解的心理学概念,帮你拆解它们的含义,为你打开一扇更 清晰的窗口。 ...
记住你终将死去,是避免内耗的最好方法
3 6 Ke· 2025-06-10 04:19
除了生死,别无大事。 为什么说对"生死"的深刻意识(不是恐惧!),反而是一个人觉醒、蜕变、真正开始"活明白"的必经之路? "活在当下"这句被说烂了的话,到底怎么才算真做到? 如何实现不被情绪绑架的"情绪自由"? 更关键的是,这三者——"生死意识"、"活在当下"、"情绪自由"——如何共同驱动我们走向更清醒、更自由、更有力量的人生? 一、生死意识:成长的终极"催化剂"与"清醒剂" "生死之外无大事"这句话,不是消极躺平的口号。 深刻理解并内化"生死"的边界感,是一个人真正觉醒、爆发出成长动力的起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骨子里有个根深蒂固的"bug":我们天然地活在一种"永生幻觉"里。 你想想看: 那个"明天开始减肥"的明天,是不是总在延期? 那个"等有空了再陪家人"的空闲,是不是永远没等到? 那个"条件成熟了再启动一件事"的成熟点,是不是总在移动? 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还有大把时间"。 死亡?那似乎是极其遥远、只发生在新闻里或别人身上的事情。 这种对生命有限性的集体性回避,心理学家称之为"死亡否认"。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拖延、懈怠、对当下价值的无限度打折。我们把最珍贵的"现 在",廉价地抵押给了一个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