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精深加工

Search documents
做好一穗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Ren Min Ri Bao· 2025-05-28 22:31
刘景圣(左三)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以上图片均为吉林农业大学提供 人物小传 刘景圣,1964年10月生,吉林集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主任。他主攻玉米采后问题研究,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荣获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 领域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穗玉米,除了直接烹饪,还能怎么吃? "减损就是增产。"2005年起,刘景圣下决心弄清玉米采后品质变化的规律,为保质减损提供理论支持。 钻田野、入粮库,刘景圣团队在东北地区多个玉米主产区进行采样。他发现,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虽 然能反映一定的变化趋势,但因品种、地域、种植方式等因素不同,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于是,刘景圣团队建起试验田,选育特定品种,从埋下种子开始,精耕细作,追踪玉米完整生育期。秋 收时节,团队每隔两天采收一批样本,在田野和实验室一趟趟往返。 "单程就是俩小时,昼出夜归是常态。回来后还得先烘干,再做实验分析,每年秋收都没闲过。"经过12 年反复试验,刘景圣捕捉到玉米呼吸代谢的细微变化,从降水控酶上找到保质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