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界面工程
icon
Search documents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固态电池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
高工锂电· 2025-07-15 10:51
然而,殊途同归的是,所有企业都已将重心从 "材料科学"的探索转向了"生产工程"的攻坚,共同 聚焦于解决界面不稳定、干法工艺放大、超薄电解质膜制备等一系列具体的工程化难题。 其次,是 "材料体系"与"界面工程"的双线作战 。固-固界面问题被与会专家普遍视为头号挑战。 为此,产业正在展开一场双线战役:一方面,持续迭代正极、负极、电解质等主体材料的体相性 能; 另一方面,则动用一切精密的"界面工程"手段——从表面包覆技术,到功能添加剂,再到微观结 构设计——力求用技术"缝合"不同材料间脆弱的物理与化学壁垒。 一边是行业对其 "终极电池"技术潜力的巨大期望,另一边则是横亘在眼前的"产业化与成本"的严 酷现实。在7月9日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的固态电池专场上,整场讨论的核心,正是围绕如 何跨越这道 鸿沟 展开。 这场关于未来电池技术的思想交锋与共识凝聚,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层面: 首先,是 "路线之争"与"工程攻坚"的并行 。从氧化物、硫化物到聚合物,再到异军突起的MOFs 等新材料,演讲嘉宾们清晰地表明,固态电池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技术验证阶段,无任何一条路 径已取得绝对优势。 最后,是 "性能跃升"与"成本瓶颈"的 ...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3 23:55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理解材料界面间的热传输机制对于推进半导体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极高的功率密度下运行的微型化器件方面。尽管界面声子介导过程在理论上已被确立为半 导体中界面热传输的主要机制,但由于在测量埋藏界面的温度和非平衡声子分布方面存在挑战,其纳米级动态特性在实验上仍难以捉摸。 2025 年 6 月 11 日,北京大学 高鹏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Probing phonon transport dynamics across an interface by electron microsco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探究了界面间声子传输动力学。 研究团队观察到界面约 2 纳米范围内存在陡峭的温度骤降,从而能够直接提取相对界面热阻 (ITR) 。在热输运过程中,界面处声子模式热导率的不匹配导致邻 近区域产生大量非平衡声子。这致使正向与逆向热流下界面模式的声子占据数呈现差异,同时引起界面约 3 纳米范围内 AlN 光学声子模态温度的显著变化。 这些结果揭示了(亚)纳米尺度的声子传输动力学,并证实了界面模式参与的声子非弹性散射机制,为热界面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