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考框架

Search documents
不想沦为算法人
虎嗅APP· 2025-08-03 10:09
题图|AI生成 很多人记住任泉是"演员",但他的人生转折始于一段深夜独处。 收工回城的车上,仪表盘的微光映出他内心的三问:"我愿意长期投入的是什么?持续学习的路径在 哪里?十年后我希望身处何处?" 没有灵光乍现的答案,只有反复的自我校准。这种"十年一复盘"的 习惯,让他始终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人生,在即时反馈的时代里,先想对问题,再走稳方向。 站在上海戏剧学院门口,他常想起学生时代那个"不务正业"的决定——在安福路开第一家餐厅。房东 不看好这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但他清楚,这是无数个夜晚思考的结果:"我需要一份踏实,在没有 戏演的时候也能保持清醒。"从演员到投资人,他的每次转型都有一段沉淀期。开车漫游上海街道 时,他刻意放空自己,学习新行业需要思考的空间,就像演戏需要揣摩角色的时间。 在信息密度呈指数级膨胀的当下,真正拉开人和人差距的往往不是外部资源,而是能否抓住那些思考 的"慢变量"——专注力、深度思考能力与长期主义。 当社交媒体算法把注意力切割得支离破碎,"效率"与"即时反馈"成为职场人的隐性 KPI;我们在数据 洪流中高速奔跑,却难以判断方向。宏观经济的不确定、科技浪潮的叠加、职涯路径的多岔口, 让"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