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质勘探
icon
Search documents
豫地科技集团首期2.8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成功发行,利率2.0%
Sou Hu Cai Jing· 2025-07-01 14:14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春波】6月30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豫地科技集团获悉,该集团首期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已于6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本期 债券发行规模为2.8亿元,发行期限3年,票面利率2.0%,创河南省同期限公司债券历史最低,进一步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该集团科创实力及信用水平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行正值国家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机遇期。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 事宜的公告》,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作为河南省管科技型重要骨干企业,豫地科技集团充分发挥AAA信用评级优势,积极响应国家"科技金融"政策号召,更好利用资本市场助推企业创新发 展。 大河财立方记者获悉,本期债券贴标"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依托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优势,通过"绿色通道"实现高效审核,进一步彰显了豫地科技集团的 科技属性和发展潜力,也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科创融资渠道的重要举措。 "本期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成功发行,实现了政策红利与融资成本'双优'的突破性成果,充分体现了投资者对集团在地质勘 ...
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Ke Ji Ri Bao· 2025-05-13 01:09
原标题: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这是外祖父家屋后的一块大石头,也是他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近日,在河北省弘扬科学家精 神宣讲报告会讲台上,李四光纪念馆名誉馆长、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轻抚屏幕上的岩石照片,从一块岩 石讲起外祖父李四光从一个好奇少年成长为地质泰斗的人生历程。 时光倒流至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李四光,幼名李仲揆。5岁那年,甲午战争的炮火点燃了 他"造船救国"的志向。少年时,他攥着武昌高等小学的报名表,因紧张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栏,便 灵机一动将之添笔成"李四光"。 15岁时,李四光东渡日本学造船。23岁那年,他发现国内钢铁匮乏致使造船受困,就远赴英国转攻 采矿,又因"无地质则无矿藏",改学地质。 "他常说,石油就像藏在地下的河流,关键要找到生油与储油的结构。"邹宗平讲述找油经验时说, 很多人知晓李四光是通过石油。 "我小时候,外祖父常说,他虽不是一个才思敏捷的学生,但肯下笨功夫。"邹宗平回忆,为将地质 学从"讲故事"变成"精准科学",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硬"啃"了物理学和高等数学,并自学德法两门外 语。 回望青年李四光的求学之路,其轨迹上写满了家国抉择。 1918年,李四光带着"冰川漂砾"的 ...
矿建公司地质班组创新开展“安全突围” 主题活动
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矿建公司地质班组积极开展安全话题大讨论主题活动。为确保活动 取得实效,结合今年优秀国漫《哪吒2》开展别开生面的共话安全创新尝试,为地质勘探行业安全管理 注入新动能。 安全零容忍。安全隐患要"零容忍"。通过建立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定期对设备、设施、 流程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整改,主动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应急预案。"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公司应根据应急资源调查、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 并通过模拟演练培养员工的临场处置能力,确保突发事故时能响应到位,减少事故损失。 该公司通过当前热点,有效提高了班组员工参与安全讨论、问答的意愿,进一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促 进经验分享、凝聚共识行动。矿建公司将持续结合要点新闻,开展喜闻乐见的安全话题大讨论,推 动"三基"建设走深走实。(矿建公司 姜彦) 明确职责。"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提示员工要明确岗位安全职责,避免因个人疏忽引发团 队风险,做到"不违章、不连累、不推责"。 打破惯性。"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在安全生产中,要摒弃"经验主 义"和"习惯性违章"等固有思维。不能因 ...
这片热土值得奔赴(大家谈·选择西部 扎根西部 建功西部③)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前不久,聚焦到西部建功立业,我们向有西部工作、生活经历的青年发起征稿。为什么选择西部?本期 大家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扎根西部的他们怎么说。 ——编 者 留下来,参与历史 王东民 来到帕米尔高原,站在山峦"褶皱"间,我常听见两种声音交织回响——一种是"黑色血液"在地下的奔涌 声,另一种是年轻灵魂与土地共鸣的心跳声。在工作中,我写过许多"石油人"的故事,用一次次采访, 记录能源动脉如何托起边疆的发展,用一篇篇稿件,讲述青年的担当与奉献。 有人问我,梦想是否会被戈壁的孤寂"吞噬"。实话实说,我也曾犹豫过、退缩过。但随着我对这片土 地、这里的人了解越来越深入,我的意志也越来越坚定。我看见,"石油人"在高原上哈着热气、搓着受 冻的双手为过往车辆加油;夜市里不同民族群众分享热气腾腾的烤包子;共建"一带一路"的春风拂过帕 米尔高原,新能源项目在沙漠中拔地而起……我渐渐明白,选择了留下,就是选择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见证者。 蓝图,总是在实干中绘就。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光伏板在戈壁上铺就"蓝色海洋",文旅融合让千年 古城焕发新生,作为青年,我们不仅是建设者,更是开拓者。西部从不缺少舞台,需要有人留下来、扎 住根。每一名扎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