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Search documents
《绿色的火焰》:这些微光汇聚成大后方文化火炬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11-17 07:28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吃饭习惯、走路姿态,乃至颠沛中的日常生活、爱情与焦虑。这种对"凡人之性"的书写,让历史人物从 史料中"走了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穆旦的形象突破了"诗人"的单一标签。他不仅在流亡中写下"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的 诗句,更主动参军奔赴前线,在战火中体验"血与火的淬炼"。这种"以笔为枪亦以身为盾"的多元抗争, 打破了"文人避世"的刻板印象。同样,钱穆在昆明荒郊的茅屋里撰写《国史大纲》时的微光油灯,梁思 成在野外测绘古建筑时磨破的布鞋,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创作《黄河大合唱》时跳动的烛火,这些细节 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文化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文明的坚守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渗透在衣 食住行中的韧性。 《绿色的火焰》张庆国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抗战题材文学的浩瀚星河中,云南作家张庆国的新作《绿色的火焰》以独异的光芒划破常规题材的天 幕。当多数作品仍聚焦于枪林弹雨的军事战场时,这部非虚构力作却将目光投向山河破碎间的文化阵 地,以几百万字史料为骨、百日纵贯中国的田野调查为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重构了大后方知识 分子"以笔为炬"的文明坚守史。作品跳出史料堆砌的窠臼,以文学之思激活沉睡的历史 ...